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全球科技巨头苹果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苹果可将iPhone生产转移至美国以规避关税”,但这一设想遭到投行Needham分析师劳拉·马丁(Laura Martin)的强烈质疑:“若苹果将供应链迁回美国,成本将飙升,且需耗时数年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反制性加征84%关税的政策已于4月10日12时生效,双重压力下,iPhone价格恐将飙升至“天价”,而苹果的全球市场地位亦岌岌可危。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对部分贸易伙伴暂停90天执行新关税政策,同时对中国的关税提高到125%后,美东时间4月9日,美股三大指数大幅反弹,道指狂飙近3000点,标普500指数涨超9%,纳指涨超12%。苹果涨15.33%,重回全球市值第一。
关税加码:苹果供应链的“致命一击”
自2025年4月10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上调至84%,作为对美国此前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从34%提升至84%的对等反制。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苹果依赖中国制造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目前,苹果约90%的iPhone在中国组装,其供应链涵盖151家中国大陆供应商,占全球总数的48%。关键元件的重复征税问题尤为突出:例如,美国生产的高端传感器需先出口至中国组装,再返销美国,导致同一部件被中美双重征税。
据摩根士丹利测算,若苹果完全转嫁关税成本,iPhone 16系列在美售价可能上涨75%-100%。入门款iPhone 16或从799美元飙升至1400-1600美元,顶配版iPhone 16 Pro Max 1TB版本售价或突破3000美元,中国市场售价则可能超过2万元人民币。这一涨幅将远超消费者心理承受范围。
科技巨头不得不直面“涨价”与“流失市场”的残酷抉择。而消费者,终将在国产手机与高价iPhone之间,用钱包投下决定性的一票。一位十年的果粉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从iPhone4就开始用苹果了,但如果新款手机价格超过一个月的工资,再忠实的果粉也得考虑性价比。”
“美国制造”不现实:成本与时间的双重枷锁
特朗普政府力推的“美国制造”方案在供应链专家眼中近乎天方夜谭。美国银行报告显示,若iPhone生产线迁回美国,制造成本将飙升超90%。
有分析师指出,在美国,工人平均时薪32美元,是中国的6倍以上,且缺乏电子制造熟练工;供应链配套率不足。此外,美国本土电子元器件配套率仅15%,OLED屏幕、电池模组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叠加关税后成本再增30%-40%。
迁移耗时漫长,也成为美国制造的一大痛点。有分析师指出,即便苹果立即启动迁移,也需5-7年才能建成完整供应链,其间需投入至少2000亿美元,相当于苹果2024年净利润的1.8倍。
国内分析师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根据进一步预测,若强制推行“美国制造”,iPhone售价或达3500美元(约2.5万元人民币),较当前均价上涨250%。这一价格将彻底颠覆苹果“高端但可触及”的市场定位,导致需求断崖式下滑。
转移产能 印度、越南成“避风港”?
为规避关税风险,苹果近年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越南等地,但新关税政策使这一策略几近失效。
美国计划对印度、越南分别加征26%和46%关税,导致两地成本优势被抵消。而印度工厂良品率比中国低5%-8%,且因政府审查,暂停了立讯精密等核心供应商的扩产计划;越南则因劳动力技能不足和供应链薄弱,总成本仅比中国低5%-8%。
中国凭借保税区政策及全产业链优势,反而成为成本“避风港”。尽管面临关税压力:中国组装的iPhone成本仅微涨7%-10%,远低于其他地区。
关税政策,已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苹果股价在四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23%,市值蒸发超7700亿美元。但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对部分贸易伙伴暂停90天执行新关税政策后,涨15.33%,重回全球市值第一。
苹果股价。(截图)
分析师普遍担忧,若苹果自行消化关税成本,其年净利润率或从27%骤降至18%;若转嫁成本,则面临销量下滑25%-30%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正加速抢占市场。IDC数据显示,2024年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从17.4%下滑至15.6%,而华为、小米、OPPO等品牌凭借卫星通信、徕卡影像、折叠屏等技术突破,市场份额总和已达58%。华为更将2025年出货量目标上调至1亿台,小米则计划年底前将线下门店扩张至2万家。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形成了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在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山东省先进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公维锋表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0到1”的技术突破,也需要“从1到N”的市场化应用。
长期来看,这场关税战或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催化剂。对中国而言,加速推进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的自主化已迫在眉睫;对美国而言,若执意推行“脱钩”策略,不仅将推高本国通胀,还可能丧失在全球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