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考古教授、200万粉博主张良仁新作《吃的中国史》出版。这是一本可以带你读懂“舌尖上的万年中国史”的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张良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伊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中俄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外国西亚地区的考古。出版专著《东学西问》,参与编写《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参与翻译审校《宗子维城》。
2023年入驻抖音,致力于以通俗生动的形式普及饮食文化知识,全网粉丝200万,获2023年抖音年度创作者、2024年抖音年度创作者、抖音稀缺优质创作者、商务部老字号专家推荐官等称号。
◎内容简介
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壁画中的饮食场景、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大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曾被食物撬动,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
肉类熟食让成汤军队“无敌于天下”,周代列鼎制度标志着饮食礼制的高峰;汉武帝以麦继粟,为战胜匈奴打下了坚实基础,定型于唐代的“北麦南稻”格局则流传至今;宋元发达的海上贸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风,大航海时代辣椒、番薯、玉米的引入又养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食物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食物的滋味就是历史的余味。
从食物看历史——跟随考古学者张良仁教授,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在舌与箸的方寸间,重演中华文明的万年进程。
◎编辑推荐
张良仁教授:考古界最懂美食,美食界最懂考古,更适合中国读者体质的“孤独美食家”。
·南大考古系招生代言人,访问和挖掘过的国家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一月内抖音涨粉百万,让考古从冷门变热门。
·一条视频带火一个小店,靠美食考古重拾“消失的附近”。
·央视《三餐四季》特邀嘉宾,登上海南省高考模拟作文题。
两年探店心血集锦。丰富的故事、简明的史料,富有烟火气的笔触,让硬核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扎实的原始文献依据:《晋书》《齐民要术》《世说新语》《宋书》《魏书》《洛阳珈蓝记》《册府元龟》《山家清供》《太平广记》《四时纂要》《新唐书》《唐会要》……
·详细的考古现场解析:奥海罗Ⅱ遗址、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妇好墓、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南海一号沉船……
餐桌上的微型史记。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朝,一本万年食事百科全书。
·从稻、粟、麦到玉米、番薯,百姓的主食怎样“中西交融”?
·从周天子“八珍”到乾隆御膳,皇帝的餐桌如何演化?
·立春、上元、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吃”如何滋养传统节日?
融汇著名考古学家维尔·戈登·柴尔德“农业革命”论,透视美食撬动的历史大势。
·畜牧养殖与熟食烹饪造就百战百胜的商人军队。
·冬小麦与粟轮作,为汉代的不世功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茶叶能够改善肉、奶为主的饮食结构,成为游牧民族趋之若鹜的商品,因此受到中原王朝的严格管控。
·玉米、番薯的引入支撑起明清庞大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