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温陵志丨闽南掌故:明臣黄凤翔的“白发天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27:00    

核心提示

欧阳修《夜行船》里有一名句:“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谁相送。”时光流逝,老友凋零,自首重聚,感慨良多。相信许多人看到这词,会有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但并非所有人的白发天涯都是充满悲凉怀旧气氛的,在明朝就有这么一位泉州人,他的白发致仕生活充盈着悠哉与惬意。此人,即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黄凤翔。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

“明眼”开启文兴路

据已故知名史学家陈泗东考证,古代泉州,科举极盛之时曾有两次“五眼开,状元来”的经历。一是在宋代,自宋端拱二年(989)至元丰八年(1085)的近百年间,曾会、宋程、黄宗旦、曾公亮、刘逵等五人相继中榜眼,后在绍兴三十一年(1160)梁克家中了状元;二是在明代,明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近50年间,黄凤翔、李廷机、杨道宾、史继偕、庄奇显等五人又相继中榜眼,然后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庄际昌中了状元。于是郡人旧有称:曾会首开“宋眼”,黄凤翔则开启“明眼”。曾会素有“文词藻敏”之誉,黄凤翔更是“诗书子史,靡不贯彻”,二人各自开启一段泉州“文兴之路”,也算所得其人。

中山中路上原有为黄凤翔建的“榜眼坊”和“戊辰进士坊”,今皆已湮没。

古时,在泉州城内为黄凤翔建有两座牌坊,一座为“榜眼坊”,另一座是“戊辰进士坊”,该二坊俱在阳义铺丽正门内(今中山中路一带)。黄凤翔一生著有《嘉靖大政类编》《嘉靖大政编年纪》以及《田亭草》二十卷、《田亭草诗集》七卷等,参与编修《世宗实录》。致仕居乡后,他还受泉州知府阳思谦之托,主持编纂了万历版《泉州府志》,这也是泉州现存最早的府志,为泉州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官极具“松驰感”

黄凤翔,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明嘉靖十七年(1538)生于泉州城内。他从小“警敏绝人”,喜欢看书而且懂得总结、沉淀,慢慢地腹中学识越积越多。后来,凤翔追随府郡经学博士蒋与泉学习《胡氏春秋》,经义掌握之余,不拘章句训诂,将所学融会贯通于实际应用当中。据《闽中理学渊源考·文山黄氏家世学派》所载,那时泉州城中的名士王慎中,极力“诱教后进”,当他闻听凤翔之名,有意提携这位后生,故而登门访之。还是孩童的凤翔整冠出迎,“不慑不迫,步止从容”。王慎中见了心中大奇,在与他一番坐谈之后,便认定此子“年少而文章气概俱高,异日者必魁天下”,同时引荐凤翔与府城文社的年轻学子相识。

到了弱冠之年(20岁),凤翔以义理治《春秋》闻名于郡中。随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隆庆二年(1568,戊辰年)登进士榜眼及第,授编修之职。黄凤翔虽然被授予官职,但他并不眷恋权柄,不久即以疾假,回家乡居住三载。后来即使已成为朝中重臣,他的这种“松弛感”仍旧没变,动不动就请假回家撸猫、喂鸡。每次回泉州,为了不惊动乡亲,他在离城十余里就令撤去仪仗,单车微服入城。凤翔还是位信守孝道之人,在他看来,家中长辈的身体康泰,远比高官厚爵来得重要。《闽中理学渊源考》称,黄凤翔“通籍四十七年,立朝仅十三年”,也就是说他中进士后的近47年内,在朝为官仅13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乡泉州。纵观整个明史,这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万历二十一年(1593),黄凤翔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但他上疏,想要辞官返乡。朝廷初时不许,后来再请才答应。万历二十二年(1594),又被朝廷原职起任。黄凤翔再度上书辞官,恳求回家照料年迈的母亲,屡遭拒绝。后来见其态度坚决,朝廷只得准其归乡,“以新衔在籍候用”。万历二十四年(1596),黄母去世,凤翔居乡丁忧。丁忧结束后,由于年过六旬,就此不再为官。

筑庐田亭觅野趣

从万历二十二年归居泉州,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二月辞世前,黄凤翔用了近20年时间走完自己的“白发天涯”。如果说中进士及出仕为官是他人生的“第一春”,那么这段时间就是他焕发的“第二春”。许多人的晚年生活,都会略显消沉。但黄凤翔却不是这样,他天性开朗、沧桑不负、锐气不减,在五六十岁后依然与这岁月周旋,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活出白发人生的精彩。

晚年凤翔的活动主要可归为四项:一是购入冢山,筑建郊外山庐“田亭草居”;二是撰写文章,汇编书籍;三是探胜访友,题咏泉州;四是牵头编纂府志。

黄凤翔是泉州“文山黄”族裔,家族世居泉州城内。在西街会通巷(今通政小学内)原有“黄文简公祠”,今已湮没。黄凤翔的故居在“郡城南”(今中山中路299号),道光《晋江县志》称该宅“中有藏书室”。凤翔也曾作《记》称,自己对书籍有着天生的嗜好——“每意至,则侧身信手携数册,就卧内阅观之”,所以经常采买藏书——“捐俸旁购,逐岁递增”。不知不觉家中藏书囤积太多了,以至于后来有回城内发洪水,其宅邸所处地势又不高,屋中藏书来不及转移被水泡坏大半,害他心疼不已。可能也正因此,他便想在山中建一山庐,方便囤书阅读。

西街会通巷口(今通政小学内)原有“黄文简公祠”,今已湮没。

万历乙未(1595),黄凤翔在离郡城约十里的东郊虎头山南麓(今丰泽区城东街道新前社区内),买下一小山头叫田亭(也叫田头亭),打算在自己身故后建墓园所用。见这里山色翠青、岩骨傲挺,凤翔开心之余,一边在山上植种桧柏,一边又培栽“竹木花果”,弄出一方清雅之境来。同时,他还假借农家打造了一所蘧庐,后又在庐中构筑小斋。小斋之下,另设有“池半亩、田二亩”,如此一来鱼米瓜蔬皆能自足。这些都被记载在他自己亲撰的《田头亭记》中。见把一块身后要用的“死地”,硬是弄成一方“生地”,凤翔也不禁得意起来,“乃行吟觞歌之兴,往往于兹发之”,在这山中草庐,他可以放怀吟诗喝酒,别提有多开心了。同时也能邀友人前来共乐。平日夜里,在此秉烛读书,覃思著述,亦是快事。凤翔用庄子的话“有天适,有人适”来表达自己安时处顺的心态。他为田亭草居写了五首诗,其一即曰:“空山日色凉,薄暮自延竚。皎皎山头月,作我东道主。明河广且长,群峰历可数。欢伯邀醉眠,小斋寡俦侣。窅然百虑清,恍在青莲宇。闻蛩不感怆,闻鸡不起舞。栩栩梦蝴蝶,开窗日将午。”又一曰:“手植园中花,众芳日霭霭。巡簷时索笑,纫兰或掔臣。悠哉惬心赏,无奈时序改。对花休叹息,花落根自在。何妨浮游身,茫茫逐苦海。东西任漂泊,河清杳难待。所以古至人,逍遥听真宰。洗耳辞万乘,刺船歌欸乃。富贵非所羡,韩彭竟俎醢。”袖手看山岗,更显明哲与从容,凤翔也就此给自己取别号为“田亭山人”。

为泉州山海吟诵

田亭草居建好后,有一年吉州(今江西吉安)人甘雨到访,让隐居山野、远离世间喧嚣的黄凤翔又“紧张”起来了。这甘雨,字义麓,是凤翔的门生,进士出身,还曾入选庶吉士。他一直十分崇拜凤翔的文采,这回拜访老师,也是来催促凤翔尽早将自己的文集付梓。闻知甘雨的来意,凤翔满头冒汗,他知道前几年自己光爱“躺平”,笔杆子都快长草了,除了任官时的积累,其余文章产量实在不高。他也意识到这样不行,自己要振作起来,把缺失的“功课”补上!于是,随后几年,凤翔在田亭草居奋笔疾书,将自己在泉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序、记、说、论、诗歌等形式写下来。给亲朋好友立传、书行状、写墓志铭,甚至是祭文、挽文、像赞,也是一样没拉下。他还曾应泉州知府窦子偁之请,撰写《泉州卫散饷记》;为曾任泉州府推官的李焘的文集作序;为福建按察司副使分巡兴泉道的杨际会撰写《南台山重建精庐记》;滇南宪副黄文炳增修开元寺时,黄凤翔亦为之作记;名臣詹仰庇归隐清源山巢云岩,凤翔亲作《巢云书院记》;他还为泉州名士何炯的《清源文献》写序……数年之内,为文之多,殆不可数。后来,在凤翔的儿子以及甘雨的共同校录下,这些诗赋、文章汇编成《田亭草诗集》《田亭草》,并付梓面世。书成之后,甘雨与李光缙为书作序,凤翔亦作《自序》一文。

黄凤翔也曾为洛阳桥赋诗

游山玩水、访古拾遗也是凤翔晚年素爱做的一件事。由于人缘好,他的旅游“搭子”也特别多。万历二十六年(1598),黄凤翔与庄国祯、黄思近、林云程、欧阳模、詹仰庇、林乔相等6位“退休老干部”组团出游,在泉州寻幽访胜,从虎岫岩走起,接着去了永宁卫城、大孤山,而后有晋江的草庵,安海的灵源山、神仙观,以及南安五峰山的片瓦岩(又称一片寺)、觉海岩,紧接着再游安溪清水岩、凤山,此后几年间还去了南安的新丰寺、报恩寺、九日山等地,并留下大量诗文作为游记,后收录于《山游吟稿》中。黄凤翔自作《山游吟稿后序》,在文内叹称:“当其登山望海,缅邈无际,步月巡檐,万籁俱寂,直超然崆峒具茨之境,即无诗可也。”对于泉州山海,不吝赞美。

黄凤翔畅游过晋江市东石镇的岱峰山石佛岩(今南天禅寺)

除了七老同游外,黄凤翔还分别与颜廷榘、詹仰庇、何乔远、林学曾、汪道亨、陆南至等人,畅游清源山、开元寺、笋江、东湖、金溪、万安桥、华表山、岱峰山石佛岩(今南天禅寺)、安平桥、石湖港等旅游胜地,并用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颇值回味。如,访清源山虎岩下的欧阳书院时,诗曰:“秋风似送读书声,遗迹灵岩结构成。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薛萝情。朝看野色遵云起,夜落灯花带月明。为有孙支传世业,青苔那许锁柴荆。”探寻开元寺戒坛甘露井时,则诗曰:“宝刹旃檀白玉墀,前朝胜迹至今垂。细寻湛露流甘处,犹似禅堂说法时。雨过空阶琼液满,风来净土暗香吹。投闲共结东林社,直拟斋心事远师。”游笋江时,高声吟诵:“棹歌泛泛向沧洲,夹岸松阴为少留。看竹芳园还问主,怀人雪夜独回舟。风摇细缆天新雨,潮涌空江月欲流。渔父矶头垂钓罢,可能从我五湖游?”从安平桥泛舟至西埭,又有诗曰:“别浦风光海色连,菰蒲荡漾小春天。凿坏颜阖偏留客,垂钓詹何共泊船。堤涨潮痕新雨后,桥横塔影夕阳前。行吟不是湘潭侣,闻听渔歌一叩舷。”

黄凤翔曾与友人游历丰州金溪。这是夜色下的金溪。

纂修府志留史痕

明中晚期,泉州府志曾有嘉靖本、隆庆本。而自隆庆二年(1568)纂修府志后,很长一段时间泉州修志工作陷入沉寂。万历三十九年(1611),阳思谦自铜梁令擢知泉州府,这是位实干家,志书称其“躬操廉洁,为群吏先”。他认为府志具有“治资、教化、存史”功能,不可长期不修。于是在万历四十年(1612),阳思谦礼聘黄凤翔担任总裁,重修泉州府志。

此时的黄凤翔年逾七旬,但依旧雄心不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阳思谦、黄凤翔的共同邀请下,致仕归乡的林学曾、何乔远、苏茂相,以及长期居泉研究学问的李光缙,先后进入编纂组;而后又通过何乔远、李光缙等的推荐,寻来王锷、黄文炤、吴良谟等三人参与纂修。如此一来,由黄凤翔领衔,林学曾、李光缙、何乔远、苏茂相、王锷、黄文炤、吴良谟参与的府志编纂“八人团”,迅速组建完毕。阳思谦等政府官员则担任幕后掌修人,为修志提供必要的行政辅助。

在此次修志过程中,黄凤翔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个性,府志仅6个月即告修竣,同年刊刻。全书共分24卷、8纲、67目,史料主要来源于泉州地区的旧方志和其他经史典籍。后来,这些用来参考的资料文献不少今已散佚,特别是在嘉靖本、隆庆本府志皆佚失的情况下,所载史料赖万历《泉州府志》而得以保存,更凸显了这版府志的重要价值。万历《泉州府志》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其中在人物传记、科举状况、地理情况、文武职官、军事制度、田土与赋役、户口与基层区划、海盗与海洋贸易、自然灾害与赈灾等方面的文献价值,尤为突出。

黄凤翔陵墓原在泉州中心市区东郊虎头山下的田亭山间。今已无觅。图为田亭山。

就在万历《泉州府志》问世的两年后,黄凤翔的生命也燃尽了。身后,亲眷按照他的意愿,将其陵墓设于田亭山间。惜,今其墓园业已无觅。黄凤翔卒后,朝廷赐谥号“文简”,用来表彰他的博闻多见、施而中礼、德行专一。

生前,凤翔就曾为自己写过一首《营冢诗》,其中有诗句曰:“生身叨列瀛洲仙,百岁应归华表鹤。”一生飘然似仙的他,终究高飞而去,徒留那些难以释怀的岁月之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