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深圳的大学又又又火了!
它们不仅在校园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讨论度居高不下,就连名字都成为了网友关注的热点。
不少网友发现,深圳的大学在取名上,似乎别具一格,“技术”二字被放在尤为显眼的位置。
在刻板印象中,名字带“技术”的高校,绝大多数都是高职、专科类院校,“技术大学”比起“工业大学”“工程大学”似乎总少了些“高大上”。
笔者注意到,有高考毕业生在社交平台感慨,深圳这些大学的命名太具有迷惑性,易造成认知错觉,差点错过“梦中情校”。还有人调侃,每一所都是“被名字耽误的实力派大学”。
被名字耽误的宝藏大学?
起底这些“技术流”高校
深圳“技术流”高校到底有什么来头?它们都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先看学校本身。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都属于本科院校,前者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应用型高校,后者其前身是被外界称为“专科小清华”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今年5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发展翻开新的篇章。据了解,学校今年首次面向广东省内招收本科生。
再看毕业生就业数据。从本质上说,学生是学校的另一种“招牌”,学生有市场、有成就,学校的实力不言而喻。
深圳技术大学202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8.84%;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届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为95.80%,自主创业率为3.0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近五年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图源 / 深圳技术大学)
名字即初心
借助产业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名作为一所高校的代表性符号,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其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直观体现。
深圳技术大学前任校长阮双琛曾这样解读学校的名字:“深圳技术大学对标德国等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坚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还有精算师等高级技术型人才。”他说,只有把学校的名字叫“技术大学”,才能保证在办学的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打造“入学即入职、上课即上岗”新模式,学校与行业巨头共建15所特色产业学院,每个学院都精准对接一条产业链,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提出“向名企学习,为产业服务”,其专业布局与科技发展步调一致,首批5个本科专业,携手腾讯、华为等头部企业搭建高端合作平台,以产教融合理念,探索“专精特新高”人才培养路径。
综合来看,注重培育实用型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上讲究产教融合,学生课堂所学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是这三所“技术流”院校的共性特点。
在这里,学生们深入产业一线,走进“大厂”,练就解决问题的真本领、真技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尽早规划职业路线,亦是缓解“就业焦虑”的有效之法。
(图源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前沿技术的“瞭望哨”
为产业变革注入新的推动力
高校不止是理论高地,也是更是前沿技术的“瞭望哨”。
重技术、重实用、重产业,深圳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相互成就、彼此赋能,是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譬如,作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热带雨林式生态。截至目前,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超过2400家,其中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约1400家。
随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比亚迪共建比亚迪特色产业学院,通过“四共融合、梯级递进、标准引领”模式,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据悉,学院每年有80余名毕业生留在比亚迪工作。
将专业设置在产业链上,深圳高校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与企业之间双向奔赴,在更新迭代中及时回应产业需求,为“创新之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支撑力。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第一现场”客户端查看
↓↓
主笔 / 李婷
排版 / 李婷
审校 / 李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