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市融媒体中心】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困难挑战,外部压力明显加大,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对困难和问题,如何认识?怎么对待?
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调度推进会议提出纠治“六个认识偏差”,就是要求各级在对待困难和问题时,要有正确的认知,要有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态度!
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不准、理念不清、态度不正,何谈解决问题?何谈克服困难?
一
哪六个认识偏差?
一是,“大项目建成后、投资增速必然降下来”;二是,“部分区市增速迅猛、其他区市必然失速”;三是,“工业增长快、三产服务业可以松口气”;四是,“财政普遍吃紧、再挖潜空间也不大”;五是,“宏观经济环境严峻复杂、微观市场主体经营不善不可避免”;六是,“房地产市场处于筑底调整阶段、采取再多措施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什么说这些是认识偏差?
因为,它们以局部来取代整体,将偶然偷换成必然,排除主观要素,强拉因果关系!
大项目建成后,投资增速就必然会降下来吗?未必!如果有足够的大项目储备,有一个又一个的大项目接连上马,这个大项目未等建成,另一个大项目又已开工,投资怎么会失速?
“部分区市增速迅猛、其他区市必然失速”。难道,区市发展竟然存在着替代关系?难道,部分区市的发展是以其他区市的不发展为代价?为标尺?这既不合逻辑,更不是事实!
谁说工业增长快、三产服务业就可以松口气?难道三次产业可以相互孤立、随意割裂?难道某个产业可以持久地单兵突进?如果可以,那么我们一直强调的“优化产业结构”又是什么意思?
“财政普遍吃紧、再挖潜空间也不大”。果真是这样,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的区市财税收入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宏观经济环境严峻复杂、微观市场主体经营不善不可避免”。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区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达到了121%?
“经济形势好起来,企业经营就会好起来”。我们想问:宏观是由微观构成的,如果微观的企业经营好不起来,那么宏观的经济形势又靠什么好起来?
“房地产市场处于筑底调整阶段、采取再多措施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么,就可以无所作为、任其筑底调整去?
六个认识偏差,粗听貌似有理,细想完全经不起推敲!一句话,它们都是基于对实际工作错误认知的伪命题!
二
六个认识偏差的实质,是在为问题辩解,在给困难让路,在替工作推进不力找借口!
说“大项目建成后、投资增速必然降下来”,不是在为抓项目不力找借口吗?我们一直强调,“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就是谋未来”,就是因为项目投资决定着发展的后劲足不足;我们也一直强调,抓项目要“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招引一批”,就是要让发展具有连续性,让后劲充足、持续澎湃向前!抓项目,促发展,任何时候都不容有一丝麻痹、一毫松劲。
说“部分区市增速迅猛、其他区市必然失速”,其潜台词是“别人有大项目拉上去,自己被落在后面情有可原”,将自己“发展慢”归结到别人“发展快”上,不是在为落后找托词吗?
说“工业增长快、三产服务业可以松口气”,意思就是想要“一俊遮百丑”。“一俊”当然可嘉,但“百丑”无论怎么遮也变不成“俊”。
其它三个认识偏差,也无不是在列举困难中安慰自己,在强调大势中试图躺平……
三
其实,发展之路从来不是平坦的。面对困难和问题,需要的永远是信心,是勇气,是行动!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找借口没有出路,一个“干”字,是我们破解一切难题的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问题终能得到解决。
如何保证投资增速?关键要有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大项目好项目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全力以赴抓招商,说到底要靠干;
如何破解财税收入承压问题?关键是要想方设法挖潜增收,说到底要靠干;如何破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关键是走进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及时了解企业难题,帮助企业精准纾困,说到底还是要靠干……
不找任何借口,苦干实干快干,一个一个地克服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既有优势、塑造新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绩。
四
需牢记——
困难和问题面前,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我们要像战士一样,敢于向困难挑战,敢于向问题冲锋,敢啃“硬骨头”、敢破“老大难”、敢挑“重担子”,以攻坚精神、攻坚姿态、攻坚节奏,不断攻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事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难点成亮点。
请相信——
所有努力,终究会被看见;一切实干,终究会有收获。此刻,或许你已在招商引资的旅途中,或许你已在项目建设第一线,或许你已在企业生产车间里……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抱团化解难题,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更美好的烟台。
凡事皆靠努力,不找任何借口!(记者 李仁)
本文来自【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