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受关税政策影响,美国通胀预期不断上升,汽车、电视、食品、美妆产品等都在可能涨价的名单中。近期不少消费者涌入商超,希望在物价大幅上涨前购入所需用品,“囤货潮”引发大量讨论。对关税前景的预期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冰柜已经塞不下了,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再买一台小的。”家住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的琳达站在自家厨房里,打开冰箱向记者展示她囤货的战果:鸡爪、猪肚、鸡心、猪耳朵,每样都整整齐齐地装进透明密封袋里,贴着标签。“我老公在湾区长大,喜欢吃中餐。我知道听起来有点疯狂,但我怕这些东西以后买不到了,就干脆一次性多买点。”
琳达并非个例。自从美方宣布加征“对等关税”后,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加剧、涉及冷冻猪副产品的关税或将再次上调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多个亚裔社区出现抢购现象。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家99大华亚洲超市,一周内鸡翅和猪肚销量翻倍。“我们冷冻区的货刚补完没几天,又被抢光了,”超市冷冻区管理员无奈地说,“顾客都说,宁可多囤,也不想等到价格上涨才后悔。”
在新泽西的华人社区,类似的现象也在上演。程女士是一名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得知关税可能影响进口后,她在三天内跑了五家不同的超市,扫货的照片还在微信群里引发了一阵模仿潮。“我家并不经营餐馆,但我爸妈喜欢用鸡爪炖汤、炒猪肝,尤其是胡椒猪肚汤,我觉得这些在美国不常见,一旦供应链断了,真的会断货。”
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一些高附加值的消费品也受到了波及。在华盛顿特区、巴尔的摩、纽约等城市,部分电子产品门店近期迎来了反常的销售热潮。
“平板电脑和手机这两周卖得特别快。”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连锁店的销售员埃里克透露,“尤其是那些标注‘中国制造’的品牌型号,顾客都说怕再不买就要涨价了。”
27岁的工程师米娅·威尔逊刚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正在硅谷找工作。她在上周果断购买了一台配有中国产芯片组的游戏本。“我一直在观望,这款本来还想等降价。但我男朋友告诉我,芯片可能面临出口限制,我就当机立断买了。结果第二天官网就显示缺货了。”
还有一些顾客开始提前购买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铃和配件齐全的家用投影仪。“这些产品虽然不是刚需,但在很多人眼里属于‘错过就亏本’的那类。”百思买家电顾问戴夫·安德森解释说,“越是中高端、带有中国零部件的设备,越受欢迎。”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