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在最近处看兵马俑陶俑上的发髻,每根发丝都能看得那么清晰,而且在当时那种工艺条件下,能做得这么逼真……”
“你看它的眼神,从左往右你跟着走一遍,他的眼神始终注视着你,所以说秦代的工匠知道人体解剖学……”
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彩绘文物修复室,经过三年修复,一件原本已经碎成了100多块的秦俑,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军吏的样貌↓
灰褐色→色彩他们耗时三年将兵马俑复原
兰德省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修复秦俑24年。
这件军吏俑,就是他带领团队耗时三年修复完成的。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灰土色的兵马俑不同,它色彩明亮,层次丰富,让人赏心悦目。
兰德省表示,修复成一个完整的陶俑,甚至有了色彩,看到的一瞬间会感到兴奋,也会感到很幸运。“我还修复了一件马,如果你把手伸到它舌头底下,你好像能够意识到它在呼气,你注视着秦俑,它好像在跟你诉说它的那一段历史。”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众多陪葬坑之一。长期以来,游客所见兵马俑多是灰褐色的陶俑形象,但实际上,兵马俑本为彩绘。这些陶俑在地下经历了火灾、塌陷和洪水等多重破坏,彩绘大多脱落,仅留斑驳痕迹。出土后,由于环境湿度剧烈变化,彩绘进一步卷曲、起翘甚至脱落,令兵马俑的原始色彩更难呈现在世人面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团队,始终致力于重现这一“地下军团”原本的绚丽色彩。
修复彩绘陶俑有哪些难点?
修复彩绘陶俑,首先要弄清楚秦代工匠采用的工艺和原料,修复文物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以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介绍,他们将修复实验室设在发掘现场,使出土的兵马俑能够第一时间进入恒温恒湿的保护环境,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进一步损坏。
“对所有文物的湿度,还有温度,都要严格控制。比如,兵马俑刚出土时,湿度是90%,要很稳定地梯度递减。湿度递减的时间越长,彩绘保护的效果就越好。”
保护与修复同时进行。散落在泥土中的彩绘早已化成粉末,将已化为粉末的彩绘颜料成功提取,仅是修复过程的开端。
中国古代彩绘颜料,加有鱼胶、骨胶或桃胶等胶接材料,在漫长的埋藏环境中,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已经完全老化,呈现的颜色不是连续的,这个地方可能有一点点红色,那个地方可能有一点点绿色。修复人员利用现在的技术,比如丝网加固技术,将彩绘提取出来,再慢慢把附着在上面的泥土清洗掉,最后再把彩绘附着到秦俑的身上,这个过程对技艺的要求非常高。
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精准判断这些颜料在两千年前位于兵马俑的哪个部位。“通过现在一些科技手段,我们在提取之前,要对它进行三维数字扫描。在数字扫描过程中,也有一些精准定位。”周萍说。
周萍说:“从1974年发掘面世到现在,已经有无数的文物保护修复者,接力在做兵马俑的修复工作。能够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解决关于兵马俑的一点点问题,我觉得很幸福。”
一代代文物修复者接力让碎片重生、让色彩归来
文物修复,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心、技术和热爱。
三十多年前,兰德省来到秦陵博物院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拼接陶俑碎片对耐心的考验是他要跨越的职业门槛。
由于觉得没意思,缺乏成就感,兰德省一度产生不想干的念头。“不要急,慢慢来,把一块小残片当一本历史书去读,读懂它,认识它。”同事的一番话让兰德省坚持了下来。
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就是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将3000多个碎片一步步拼凑起来的。兰德省表示,一块小残片的意义非常重大,通过一个小残片就可以知道秦代工匠的好多信息。
几代文物修复者俯身于让碎片重生、让色彩归来。这一融合了科技与信念的工作,传承了两千年前的工匠技艺,同时也为未来保留了完整的文化记忆。
编辑:谢哲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