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千万工程”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柯桥区,昔日以纺织业闻名,是典型的“经济强区”。如今,这个“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县域,正以“村集体总收入20.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万元、城乡收入倍差1.56”的亮眼数据,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优等生”。
如同许多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域,土地资源紧缺、资产闲置低效,曾是柯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大的“拦路虎”。如何破题?柯桥的打法是:以“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为牵引,包括闲置农房激活、宅基地改革、村企民利益联结等在内的一整套“组合拳”,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改革的红利“沉”下去,蹚出一条工业反哺乡村、科技赋能农业、全域共建共富的新路径。
在稽东镇大桥村,老旧农房摇身变为土菜工坊、研学基地,村民当起“土菜厨师”“文化导游”。说起成绩单,村党总支书记黄钢强满脸自豪:“过去守着绿水青山没饭吃,现在‘一桌土菜’带火6个村,七成利润分给村集体和老百姓,去年增收310万元!”这背后,是柯桥探索的“市场主体运营+村集体搭台+农户参与”模式。去年,全区激活闲置农房308宗,实施项目234个,带动村集体增收4087万元,812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改革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域激活。”柯桥区委书记袁建介绍,以党建联建串起产业链、共富链,全区引导企业、村民以资金、资源入股,构建“三方共赢”机制。在他看来,以柯桥为样本,人均耕地不足0.3亩,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怎样在螺蛳壳里做出大道场?秘诀就在于改革破题,向科技要效益,向数字要未来。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柯桥的农业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数字茶园里,各色传感器取代“经验主义”,可实时监测温湿度等指标;古香榧树“住进”全省首个保护系统,数据直通“乡村大脑”;小小兰花演化成30余个新品,一举打破传统分株繁殖效率低、品种单一等技术瓶颈。
下一步,柯桥将加快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发展轴,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完善农业、生态、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围绕中心村、重点村“组团式”发展,引领乡村产业重构、空间重组、风貌重塑。与此同时,柯桥还将持续深化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打造更多共富联合体、共富工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