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护猴队肩扛水桶,背着食物翻过陡峭的山坡给灰叶猴投食喂水
护猴队员定点投放水果
护猴队员在饮水点投食
护猴队员在临时水源投放苹果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江楚雅
在云南永德县大山乡猴子沟青龙潭山深处,一群灰叶猴正穿梭于郁郁葱葱的林间,它们时而攀枝摘果,时而嬉戏打闹,灵动的身影为这片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不远处,身着迷彩服的护猴队员扛着水桶、提着沃柑、苹果,沿着蜿蜒的山路巡护而来。
自6月21日开始,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再次启动定时投食喂水的行动,在红豆林洼、燕窝地、猴子沟、转弯沟、马鞍山5个灰叶猴、短尾猕猴的活动聚集地挖水坑,为灰叶猴建临时水源,同时将水果玉米撒在猴群常活动的区域,确保猴群能随时补充粮食和水分。
三年前,这里曾因人猴争地矛盾频发,村民的农作物常被猴群破坏,大家苦不堪言;而猴群也因栖息地缩减、食物不足,生存空间愈发逼仄。如今却因一场持续的生态保护行动,实现了“猴群数量翻倍、村民损失锐减、生态意识觉醒”的惊人转变。
护猴队的投食喂水举措,不仅缓解了猴群冬季和旱季的食物短缺问题,也让它们逐渐减少了对村民庄稼的侵扰。村民们看到护猴队的努力和猴群的变化,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慢慢觉醒,从最初的抵触到如今的主动参与,人与猴、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正在青龙潭山徐徐展开。
“从‘人猴争地’到‘人猴共生’,云南永德户威的转变,是一场关于生态、经济与文明的深刻实践。”长江商报董事长、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创始人姚海鹰表示,今后长江商报的公益行动将在永德全方位扎根,为保护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守护永德生态环境、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长江商报的力量。
从缺水断粮到生态屏障
2023年4月,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在户威自然村揭牌成立灰叶猴生态保护站,组建了一支8人护猴队。这支由退伍军人、护林员和村民组成的队伍,肩负着巡山护林、投食喂水、监测种群的使命。
2023年5月,云南遭遇十年一遇的干旱,青龙潭山猴子沟的溪流干涸,灰叶猴面临断水危机。护猴队队长杨天才带领队员,肩扛50斤水桶徒步3公里,在红豆林洼、燕窝地等4个区域挖出水坑,搭建临时水源。同时,他们将苹果、香蕉、玉米等食物挂在树梢、铺在山坡,确保灰叶猴能随时觅食。“那段时间,我们每天上山两次,有时候灰叶猴就在不远处看着我们,像是在感谢。”队员蒋永昌回忆道。
为解决灰叶猴食物短缺问题,护猴队发起了“每月种果树”行动。2024年7月,他们在猴子沟下游种下21株芭蕉树;2025年3月,又扩种高山榕、小叶榕等灰叶猴爱吃的树种。如今,这些果树已形成连贯的食物带,灰叶猴无需下山即可饱腹。护猴队还采用“分散成片”种植法,在猴群活动区域周边布局果树,既避免集中种植导致资源竞争,又为其他鸟类、昆虫提供了栖息地,构建起微型生态系统。
今年6月,护猴队又启动了定时投食喂水的行动,在红豆林洼、燕窝地、猴子沟、转弯沟4个点位的基础上,又新增马鞍山一处,在灰叶猴、短尾猕猴的活动聚集地挖水坑,为灰叶猴建临时水源。
在户威自然村的公告栏上,贴着一张手绘的“灰叶猴保护心愿单”,上面写着:“希望猴子永远有果吃”“希望山更绿,水更清”“希望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这些质朴的愿望,正随着护猴队的脚步,一步步变为现实。
村民“意识觉醒”担任“民间守护者”
护猴队的行动悄然改变着村民的态度。曾因庄稼被毁而怨声载道的农户,如今成了灰叶猴的“民间守护者”。
护猴队员蒋永昌的妻子患胃癌晚期,家庭负债累累,但他从未缺席一次巡护。前两年,他家2亩玉米地被灰叶猴吃光,他却笑着对妻子说:“猴子爱吃咱家的玉米,说明咱家种的香!”如今,他不仅自己巡山,还带动邻居参与投食。“以前觉得保护猴子是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它们活得好,我们的山才更绿。”蒋永昌说。
2024年9月,护猴队在猴子沟入口搭建了一座长4.7米、宽1.6米、高3米的竹门楼,悬挂“保护灰叶猴,共建生态家园”的标语。村支书杨天才路过时都会驻足检查:“这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宣传窗口。”渐渐地,村民们开始主动清理竹门楼周边的垃圾,甚至有孩子用彩笔在竹片上画灰叶猴,成了保护站的“小小宣传员”。
村民左中华的果园曾多次遭灰叶猴“光顾”。去年他主动找到护猴队,提出在果园边缘种植灰叶猴不喜欢的辣木树,形成天然隔离带。同时,他留出1亩地种植灰叶猴爱吃的佛手瓜,作为“和解区”。“现在猴子偶尔来吃几颗瓜,我也不赶它们,就当交个朋友。”左中华笑着说。这一做法被护猴队推广为“人猴缓冲带”模式,在全村推广后,庄稼损失减少80%。
随着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持续为灰叶猴营造安心家园,及村民保护意识的提高,灰叶猴保护取得实质进展。目前,生活在永德青龙潭山户威村灰叶猴栖息地的6平方公里区域的灰叶猴已从130只发展到160多只,集群更加明显。短尾猕猴也增加了接近50只。
生态“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灰叶猴数量的增长,正反哺着当地的生态与经济。此前,为了解决灰叶猴的生存难题,永德县大山乡麻栎寨村户威自然村曾想打造“引猴下山”的乡村旅游项目,即除了日常投喂之外,还计划在山下种植水果等农作物,种投结合,引导灰叶猴下山觅食。同时在灰叶猴活动区域的附近建立土石台、观猴台等景点,在不影响灰叶猴正常活动的情况下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灰叶猴。
在此基础上,户威自然村还计划培育一批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苗圃等,发展绿美经济,打造生态特色旅游村,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如今,这一想法正在逐步落地。近两年,每逢节假日,户威自然村接待游客数量日益增长,观猴、植树、生态讲解成为热门项目。有村民将自家改造成“灰叶猴主题民宿”,年收入增加几万元。
站在青龙潭山巅,杨天才望着山间嬉戏的灰叶猴群,感慨万千:“现在猴子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会主动靠近。”目前为止,未发生一起狩猎、砍伐事件,灰叶猴因食物短缺下山扰民的次数降至零。
“我们要让灰叶猴的保护模式成为全国标杆。”姚海鹰表示,将继续加大护猴力度,优化护猴方案。计划进一步加强巡护力度和生态修护工作。同时,也将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共同为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炎炎夏日,护猴队员肩扛水桶,背着食物翻过陡峭的山坡给灰叶猴投食喂水。本组稿件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