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桂林市临桂区茶洞镇定安村委莫家村的书香广场上,一场温暖而充满希望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44名学生依次走上舞台,从村里长辈手中接过红彤彤的奖学金信封,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这份奖学金,没有企业赞助,没有政府拨款,全靠百余户村民年复一年地自愿捐款。
莫家村第四届励志奖学金大会。(资料图片)
莫家村的自发奖学会已坚持4年,累计发放4万余元,奖励学生100余人次。从最初一个深夜的提议,到如今全村积极响应;从第一年12人登台领奖,到今年44人收获荣誉,这个小山村用最朴实的方式,托起了一代人的读书梦。
晚饭后聊出的奖学会:
众人齐心汇聚爱心暖流
该村奖学会的起源要追溯到2022年7月的一个夏夜。当时,村长莫春弟和几位村民晚饭后闲谈,话题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孩子的教育上。莫春弟回忆,当时大家纷纷感慨:“读了书和没读书,人生真的大不一样。”这时,村民莫徽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自己也设一个奖学会,鼓励孩子们用心读书?”
作为村里第一位走出去的大学生,莫徽武深知走出大山的不易,更懂得教育对一个人、一个村庄的意义。他说:“周边很多村子早就有奖学的例子,之前我们也考虑过效仿,但要真正把这件事落地,并非易事。既需要有人牵头,更得靠全体村民的支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似难以实现的提议,竟获得在场人的一致赞同。
隔天晚上,村民大会召开。莫徽武原本还有些担忧,但提议却获得了全村人的热烈响应。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分观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了那段时间村里最流行的一句话。
莫家村第一届励志奖学金大会。(资料图片)
8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摸黑赶到村委递上200元,说“给孩子们买书”。五保户也坚持捐出几十元,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通过微信转账纷纷捐款。短短一个月,奖学会就募集资金22710元。
负责收款的村民莫春雷回忆道:“开完会那天晚上,我就接到十几个村民的电话,都说要捐款。我们盘算了一下,基本每户都捐了款。”4年来,莫家村奖学会不仅没有中断,反而越发壮大。一百、两百,甚至几十元,每一笔捐款都记录着一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也奖励文体活动获奖者:
让每个努力的孩子都被看见
奖学会成立4年来,登台领奖的学生人数从第一年的12人增加到如今的44人,增长了近3倍。今年70多岁的莫前科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最大的变化不只是领奖学金的学子多了,村里崇尚教育的风气也更足了。看着上台领奖的娃娃们一年比一年多,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奖学会最初只奖励中高考成绩优异者,如今,奖励范围已经扩大到中小学期末考试及文体活动获奖者。记者在今年的奖学登记表中看到,获得奖项一栏有“成绩班级第一”“学习进步奖”“三好学生”“校园体育竞赛一等奖”等五花八门的奖项。
“我们要让村里每个努力的孩子都能得到认可,只要有奖状和证书,都可以来领奖。”莫春弟说。
莫家村第四届励志奖学金大会。(资料图片)
曾经获奖的学生,也开始回馈家乡。莫玉辉去年考上大学,站上了领奖台,今年他已成为颁奖仪式的主持人。他说:“我是被鼓励过的人,现在也想把这份力量传下去。”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志愿者已有20余人,他们成了奖学会的中坚力量,负责活动策划、现场主持、电子设备操作等工作。“我们都没什么文化,上台讲话都紧张,多亏这些孩子回来帮忙。”莫春弟感慨道,寒暑假时,他们还会主动为村里的弟弟妹妹辅导功课。
莫家村第四届励志奖学金大会捐款名单。(资料图片)
这些“身边的榜样”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风,不仅带动了村里的小朋友学习,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莫春弟说:“我们坚信,今天接奖状的手,明天会接过建设家乡的接力棒。奖学金不是终点,而是人才反哺闭环的起点。”
小山村的教育大梦想:
“希望他们走得比我们更远”
莫家村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靠天吃饭,“文化人”寥寥无几。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却把最厚重的期望托付给了下一代。4万元奖学金,对大城市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这个小山村而言,却承载着全村人对教育的全部期望。
莫家村第四届励志奖学金大会通知书。记者石艳红 摄
“我们不要孩子们回报什么,只希望他们走得比我们更远。”一位捐款的村民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朴实的村民中,有的以种植柑橘为生,有的在外打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孩子们能多读书。
4年,4万元,奖励100余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无声的变革。茶洞镇定安村委党支部副书记莫德荣评价道:“莫家村奖学会是乡村振兴中教育先行的生动实践。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更是一种民风。”
如今,莫家村不仅有了“励志奖学会”,还在建设“书香广场”。颁奖仪式结束后,村民常聚在广场不愿散去,聊着谁家孩子考上了好大学、谁家孩子进步最大。星空下,这个山村的教育梦正在一点点照进现实。
莫家村第四届励志奖学金大会捐款名单。记者石艳红 摄
“也许有一天,我们村能走出科学家、工程师、老师……”莫春弟望着远处的大山,语气踏实而坚定。在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教育不再是某一家的事,而是全村的共同事业。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素的信念和持续的行动。村民用最实在的方式,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石艳红)
来源: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