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科技之光照亮肺癌康复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8:12:00    

来源:光明网

——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四病区主任孟祥姣

目前,全球癌症负担持续加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近2000万例,死亡人数超970万,并呈迅猛增长态势。

以肺癌为例,在我国,肺癌占据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这些肿瘤不仅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同时,胸部集中了心脏、肺、食管等重要器官,肿瘤生长及治疗过程中极易对这些器官造成损伤,给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医学难题久困人,今朝妙术破迷津。作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及山东省科技青年奖得主,孟祥姣深耕胸部肿瘤精准免疫疗法十余年,带领团队在MRD检测、质子治疗、自适应放疗等尖端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技术创新+临床转化”不断破解治疗难题,持续推动国内外诊疗指南更新。

精准放疗与综合治疗引领胸部肿瘤治疗新方向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肿瘤防治工作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在胸部肿瘤精准放疗领域取得系列技术突破,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和疗效带来了全新路径。日前,孟祥姣教授围绕放疗技术新进展及其临床价值作了系统介绍,指出先进放疗策略与多学科诊疗模式正在显著改变胸部肿瘤的治疗格局。

孟祥姣教授指出,在胸部肿瘤治疗中,放疗技术的持续创新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据统计,约有60%的肿瘤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需接受放射治疗。质子治疗作为精准放疗的重要代表,凭借其独特的“布拉格峰”效应,能够在肿瘤区域集中释放剂量,显著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如心脏、肺和脊髓)的照射,从而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目前,质子治疗尤其适用于中央型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及儿童肿瘤等需保护关键脏器的病例。

除质子治疗外,影像引导放疗(IGRT) 和 自适应放疗(ART)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的精确度。影像引导技术为放疗提供了实时“导航”,确保靶区定位准确;自适应放疗则能根据治疗过程中肿瘤形态、位置的变化(如因退缩或呼吸运动所致)动态调整计划,有效减少正常器官受照剂量。对于小细胞肺癌等肿瘤形态易变的患者,自适应放疗可显著降低肺、食管和心脏的放射性损伤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复杂的胸部肿瘤病情,单一治疗手段常显不足。孟教授强调,除极早期患者可通过单纯手术或放疗治愈外,大多数患者需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放疗与免疫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的协同应用。

科研需要精益求精不断进取,为患者探索更优路径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10%-13%,长期以来面临治疗瓶颈,亟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这一背景下,孟祥姣教授团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提出采用一种新型药物组合用于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初步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为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升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显示,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在12个月内的病情稳定控制率达到86.7%,总生存率100%,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模式,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更令人鼓舞的是,基于该成果的III期临床研究——“LUNGSTAR研究”目前已在全国30家医疗中心全面推开,未来将积累更丰富的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我国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规范诊疗提供更多依据,为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选择。

科研突破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上

精准诊疗时代下,III期不可切除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以来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国际通行的免疫巩固治疗方案对于此类患者疗效有限,尤其缺少来自中国人群的高质量医学证据支持,不少患者面临“用药难、疗效差”的困境。

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主席论坛,孟祥姣教授代表团队汇报了POLESTAR研究的中期结果。该研究由于金明院士领衔,聚焦于放化疗后使用靶向药物进行巩固治疗这一全新策略,旨在为中国III期不可切除且存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优治疗路径。

研究数据显示,接受该靶向巩固治疗方案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较安慰剂组延长7倍,达到30.4个月。该成果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循证依据,也使放化疗后靶向维持治疗成为符合国情的新标准,被2025年CSCO指南作为I级推荐应用于临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