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双减”时代的质效跃升 | 创新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内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5:47: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乃彰 通讯员 刘军 连玮 黄蓓蓓

“双减”政策自2021年实施以来,已走过三个年头,回首过往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不足之处。面向未来,“双减”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2025年威海市教育局将中小学生“作业减负、书包减重”行动纳入到教育领域改革攻坚十项重点任务之中。基于此,经开区2月份以“‘双减’时代的质效跃升”为主题举办了一期校长治校育人能力展示活动,旨在引发学校管理者在“双减”时代背景下,深度思考学校教育教学如何做到“质效再提升”,进一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期,区教体中心将陆续分享有关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经验与思考。

经开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减负提质”为目标,打破传统作业模式,通过科学化、个性化、实践性的作业设计改革,激发学生内驱力,赋能学生成长力,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终身成长的动力源泉。

新都中学:“三维联动”作业改革

学校立足“双减”政策,构建“精准设计-多元实施-智慧评价”三维联动作业体系,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实践范式。

精准分层设计,实现靶向供给。实施“青蓝紫”三级作业设计模式,将作业细化为基础达标(青色)、能力提升(蓝色)、思维拓展(紫色)三个梯度。如数学学科设计“登山型”作业卡,青色级聚焦公式推导、蓝色级侧重变式训练、紫色级开展跨学科建模;语文学科设置“阅读能量塔”,通过基础理解、鉴赏评析、批判创新三级任务,实现阅读能力螺旋上升。同时,配套实施“启航-黑马-领航”学生分层机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挑战层级。

实践融合创新,激活成长动能。推行“学科+生活”项目式作业,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物理学科“家庭节电方案设计”等开放性、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思维能力;历史学科“走访身边的红色人物”等作业,让学生在理解红色文化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知识”到“发展素养”的转变。

技术赋能评价,构建成长生态。开发“智慧作业管理平台”,设置极课AI错题本等功能模块;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运用虚拟实验平台,实现作业过程可视化追踪;语文、地理、历史学科探索学业评价述评机制,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自动生成评价报告。同时,实施“卓尔币成长积分银行”制度,将作业表现转化为素养积分,形成“完成-反馈-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悦海小学:“你好!周三无书面作业日”

学校将每周三设立为“无书面作业日”,打造“341”实践作业赋能体系,撬动学校作业体系变革,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锁定“3”个靶向点。学校立标明方向,出台《悦海小学作业管理制度》,立足课程标准设置学科实践作业,重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研促深化,各学科教研组立足学科特质,构建“基础+拓展”“学科+生活”“个体+合作”的“无作业日”实践活动体系,实现“书包减重,成长增值”;督导评价抓落实,不定期对课堂质量和“无作业日”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并及时进行纠偏研讨,确保“周三无作业日”成效到位。

开展“4”维实践体系。劳动技能类,学习一项较为系统的家务劳动,如深入研究烹饪、精心布置房间或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体验劳动价值,激发生活智慧;体育运动类,倡导家长陪同学生坚持一项健身活动,如跳绳、踢毽子、跑步、传统游戏等,增进亲子关系,练就健康体魄;阅读探究类,提倡学生周三走进图书馆、城市书房进行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围绕兴趣点进行主题实践探究,提升阅读素养,点燃思维火花;兴趣爱好类,鼓励学生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一项新技能,如弹琴、绘画、书法、棋类、跳舞、栽种等,释放创意的个性化兴趣活动,解锁多元潜能。

依托“1”套评价系统。以“逐浪少年”智能评价体系为依托,着重从“悦学力”“悦活力”“悦实践”指标内容入手,设计思维探究类、才艺展示类、劳动实践类等活动,通过活动展示评价,奖兑“逐浪币”等方式,对学生个性化实践作业进行立体化、激励式评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蒿泊小学:“作业即作品”赋能成长

学校倡导“作业即作品”理念,构建“成长+”作业体系,以作业管理撬动减负提质,实现作业价值从知识巩固向成长赋能的本质跨越。

推进“课程视域下”的体系化作业变革。学校坚持站在课程视域下审视作业设计,采取优化路径、夯实管理,机制联动的方式系统规划,开发了“探究式”课时作业、“序列化”单元作业,形成了分层分类、共建共享的校级作业资源库,实现了作业与课堂教学的靶向衔接和双向赋能。依托省级青年课题,推进“跨学科”“融合式”长程作业,通过开辟“班级问题墙”,形成“敢问·会问·善问”的问题孵化链条,动态展示学生思维火花、学科困惑与探究兴趣点,成为了长程作业的源头活水,如开展“大唐文明密码”“一根绳的前世今生”等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学科基础+跨学科融合+超学科创新”的三阶设计,实现了知识建构从线性积累向网状联结的质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攀升。

构建“作业即作品”的成长型学习生态。学校通过打造“作业博物馆”撬动作业育人功能升级,形成了“实施—收藏—辐射”三位一体的馆藏式作业育人体系。馆内开辟品赏区、馆藏区、典藏区,结合学生作品内容和质量,分不同区域进行展示。同时,开设“青蒿二维码”把前期作品进行收藏,将碎片化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视化成长图谱,实现了作业成果的立体化呈现。为让作业博物馆真正源自学生、回归学生,学校通过“荣誉馆长”应聘活动,推选学生参与作业博物馆的日常管理;通过“星级讲解员”认证制度,选拔学生进行讲解展示,切实将评价功能从“结果判定”向“成长导航”转型。

打造“处处皆为馆”的全域化成长空间。学校践行“处处皆馆”理念,打造“晒·院”动态展区、“长廊”主题展线、“云端”创意展厅三位一体展示平台,将学生的作业(作品)晒出来、亮出来、秀出来,让每个学生的认知亮点与进步轨迹都能获得认证和展示,促进学生的认知升级、思维跃迁和品格养成。

下一步,经开区将在落实“双减”政策与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继续探索实施作业改革,让每一份作业都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教育回归“激发内力、赋能终身”的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