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源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主题,深刻诠释了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命运关系。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核心支撑,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球积极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重大议题的进程中,中国西南的云南,以其独特且卓有成效的生态实践,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
云南,这片被赞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神奇土地,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生态宝库。它几乎囊括了北半球所有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从热带雨林的繁茂葱茏,到雪域高原的雄浑壮阔,再到江河湿地的灵动秀美,共同构筑起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基因殿堂”。尽管云南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孕育了全国超50%的动植物种类。亚洲象、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生态保护成就的重要窗口。2021年亚洲象“短鼻家族”的北上南归之旅,堪称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云南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果。象群从容穿越城镇村庄的画面,向世界传递出人类与自然相互亲近、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云南丰富的生态资源,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离不开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努力。从滇西北的高黎贡山原始森林,到滇南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云南构建起了一张覆盖面广泛的生态保护网络,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3%的重点保护物种都被纳入其中。近年来,绿孔雀种群数量在十年间有了稳步增长,漾濞槭、华盖木等极小种群植物也通过人工繁育重新回归山林。这些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是云南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生动写照。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智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云南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构建起“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这种系统治理的理念,有效解决了以往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
在制度创新方面,云南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记录到3群西黑冠长臂猿新种群的活动,而山脚下的村民通过发展生态茶园,年收入大幅提升;普洱市将亚洲象活动区域改造成“大象食堂”,不仅缓解了人象冲突,还催生出观象旅游等新兴产业。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优势完全能够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深刻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云南的生态保护经验,其意义早已超出地域范畴。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云南积极承担起跨境生态保护的重要责任。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合作机制不断健全,这些实践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地方范例。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两千多年前荀子的智慧之言,在当今云南的青山绿水间焕发出新的生机。当滇金丝猴在云杉林间自由穿梭,当珙桐花在高黎贡山灿烂绽放,云南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守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大自然的珍贵馈赠,更是守护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云南这份出色的生态答卷,正在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标注新的中国坐标,为世界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