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泰晤士国际化大学排名发布,同济大学位列中国内地第一,背后是怎样厚积薄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01:00    

近日,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公布。同济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一。

3月24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务长率团访问同济大学,两校未来将建立学期交换与联合科研常态化机制。同样在3月,挪威驻沪总领事访问同济大学,未来双方将在海洋、极地、环境等领域开展暑期营等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

从国家政要,到顶尖高校校长、著名企业高管,国际各方人士频繁造访同济大学的背后,是学校数十年深耕国际化战略的厚积薄发。

从迈出国际化步伐,到搭起国际化的桥梁,同济大学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欧洲为重点、辐射全球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布局。目前,同济大学与全球300多所高校开展合作,确立35个战略合作伙伴,参与21个国际大学联盟,实施100多个双学位项目,开设近千门外语课程。

【中德合作2.0走实走深】

去年4月15日,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陪同下,漫步上海城市街头、感受中国城市发展新貌。

“作为一个非德语专业的学生,亲历德国总理朔尔茨交流会现场,全程德语,没有翻译,还是和现场近160名来自各专业的同学一起,很有成就感,也很自豪。”同济大学2019级本科生文家祺感慨。

热爱机械,又被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传统吸引,六年前,文家祺进入了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创新试验区)学习。回顾自己的本科生涯,文家祺说:“在同济,学习德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专业开设了德语必修课,不少专业课程使用了德国大学的原版教材与课件。在后期的实践课中,来自德国的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许多先进制造设备,并指导我们完成课程设计。”

20多年来,中德工程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验室、协同科研的深度产教合作机制。先后培养了约2500名中国学生,其中近2000人获中德双学位;德国毕业生近800人,其中超过一半位获中德双学位。

同济大学一直被视作中德高校合作的桥梁和灯塔。“这不仅因为同济招收了全国七分之一的德国学生,拥有80多所德国伙伴高校,或是培养了大量精通德语和德国的专业人才,更是在于,同济一直在持续引领中德高教合作的范式创新。”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说。2022年5月,同济大学正式发布了“中德合作2.0战略”,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携50多所德国高校响应。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2011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谢翔获得2023年度NAMUR学会(德国测量与控制标准委员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德2.0版本,从传统的本科和硕士层次为主提升到博士层次。”娄永琪介绍,学校先后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和首个中德博士生院,支持中德教授基于共同的科研项目,依托共同的合作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博士生培养。这一模式被称为“双PI领衔的科教融合国际化育人”模式,2023年已招收超过40名博士生。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正在提质升级。未来的中德合作将与新设立的国家工程师学院深度协同、共享资源,企业出题、学校答题,让师生共同在工程实践运用的锻炼中成长。今年,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率团出访新加坡和肯尼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为同济大学进一步“连接世界”、提升全球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大楼。

【欧洲“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南角,有一栋建筑的造型颇为别致。大楼的一侧是锈红色的耐候钢板墙,另一侧则是灰白色的水泥纤维板墙,这两种色彩、材质迥异的建筑体渐渐走向融合,最终归于一体。这就是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大楼,寓意“双手相握”“和而不同”。

国际化的步伐,不止于德国。同济大学以德国为核心,以欧洲为重点,架起四通八达的国际化桥梁。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大楼。

今年3月,在2025同济大学“法语学术文化月”活动上,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克里斯蒂安娜·马佐尼(Cristiana Mazzoni)教授介绍了建筑和公共空间设计的整体性方法。自2012年起,同济大学每年3月至4月举办“法语月”。

同济大学是国内对法合作交流起步最早的综合性高校之一。经过30年的发展,同济大学的法国朋友圈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与60余所法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知名的大学联盟、顶尖的工程师学校与商学院等等。如今,学校已有20多个专业学院参与对法合作,成立了5个中法联合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先后培养中法双学位项目学生2000多人。

同济大学中法合作项目的学生。

不仅学术交流,同济与欧洲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跨境创新”。西济孵化器是同济大学中西学院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联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这一孵化器重点推动西班牙、拉丁美洲和欧洲绿色科技初创企业与中国链接,将本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网络连接起来,促进跨境创新。

去年,同济大学和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共建智慧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系统设计与智能创新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将推出“中意学院的2.0版本”,新建中意工程创新学院,从专业设置上注重前沿交叉,把人才培养合作重心提升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层面。

同济大学中西学院。

【以平台为桥梁,提升国际影响力】

越来越多的外国高端专家在同济大学长期任教、任职,也为上海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年春节前夕,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Otto Heinrich Herzog)获得了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赫尔佐格教授长期积极推动中德两国人工智能的高端合作,促成了两国工程院在智能城市规划、智能建造和智慧健康医疗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而历年的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奖者中也时常出现同济大学外国专家的名字。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同济大学的外国专家获得国家及上海市重要奖项17项,包括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项、中国政府友谊奖5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

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教授获得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国际交流中,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平台。目前,同济大学建有中德、中法、中意、中西和中芬等12个国际合作平台学院,在意大利设立海外校区,在德国曼海姆、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日本大阪设立联络办公室,打造了平台对平台的国际合作协调模式,支撑专业学院与国际伙伴开展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交叉研究基地“跨国界”诞生。比如,城市规划与人工智能学科与赫尔佐格院士团队深入合作,成功探索自主多智能体、卷积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方法与城市规划、数字治理的融合应用。土木工程学科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工业大学、意大利欧洲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建设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国际前沿的重大抗震科学问题研究。

同济学生法国行,访问新里昂中法大学。

此外,学校组建了同济大学国际合作战略咨询委员会,实施“同济大学全球重点合作伙伴培育计划”,聚焦全球QS前200及学科排名头部高校,建立与全球学术伙伴的高频次高质量深入互动。校级层面年均开展与境外合作伙伴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超200场,其中校长级重点活动十余场。

原标题:《泰晤士国际化大学排名发布,同济大学位列中国内地第一,背后是怎样厚积薄发?》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同济大学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

来源:作者:李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