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据视觉中国
近日,河南周口市第六医院邵医生坠亡的消息,像一记重锤砸在公众心上。这位当了20多年妇产科医生、曾获“河南省优秀医师”称号的医者,最终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而悲剧的导火索竟是三起医疗纠纷引发的网络暴力。不少网友感到痛心: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何至于走到这一步?
从家属披露的遗书和网络平台的记录看,邵医生生前确实遭受持续谩骂和攻击。网络平台方也发布情况说明,承认之前处置过不少指责、攻击医院和医生的违规视频、评论。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成立调查组,医疗纠纷的责任有待进一步查清,相信有关部门会给个明确说法。
网络暴力猛于虎。其可怕之处,是把现实中的矛盾转化为无休止的网络追杀。一些原本零散的负面信息,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合力,再加上算法推波助澜,恶意内容传得越来越广,最后变成了一场针对个人的舆论审判。这些打着弱者旗号的攻击,还总带着点道德优越感,让施暴的人觉得自己在“替天行道”。
医疗领域的特殊性,让网络暴力的破坏加倍。医患间本就存在信息鸿沟,患者对诊疗结果存疑时,很容易滑向对医生人格的攻击,网络暴力便成了压垮医患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专业问题一旦抛入公共舆论场,缺乏专业认知的网民极易被情绪裹挟,沦为暴力的 “帮凶”。
悲剧的背后,暴露出平台监管的失位与法律保护的滞后。尽管《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已出台,但执行中取证难、追责难仍是常态。受害者报警时,常遇法律界定模糊、处罚力度不足的困境。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客观上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暴力对专业群体的“精准打击”,正在摧毁社会的信任根基。医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需要高度专业素养的职业,本应是社会尊重的对象。但当他们的专业判断被随意质疑,个人名誉因网络暴力污名化,这种伤害便不止于个体,更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专业精神。
要遏制网络暴力,需构建“防护、惩戒、修复”的全链条机制。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算法,为专业人士设立特殊保护屏障;司法机关需加快典型案例审判,形成有效震慑;公众教育则要培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共识,尤其警惕以弱者身份实施的网络暴力。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建立心理干预机制,为陷入纠纷的医务人员提供支持。
这起悲剧最终走向如何,仍有待调查组的权威结论。但无论医疗纠纷的责任如何划分,网络暴力对个体造成的伤害都已无法挽回。每个人敲击键盘时或许该想想:若被攻击的是自己的亲人,被审判的是自己毕生的事业,这份“正义感”还能如此轻易落笔吗?
邵医生的离开,不只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对网络时代人性底线的叩问。当键盘成为伤人利器,流量盖过生命的重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唯有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让表达保持理性,对越界的施暴者予以严惩,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该有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