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哮喘儿童不用药也能治?中医新法引热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21:07:00    

医院走廊的消毒水气味,能否被厨房飘散的药膳清香取代?冰冷的雾化面罩,能否被家长为孩子推拿大椎、肺俞、风门诸穴的温暖掌心替代?

对于儿童哮喘这一长期困扰千家万户的慢性疾病,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历经千年验证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对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新书《激活人体“小药厂” 哮喘儿童家庭闭环管理新生态》17日在上海书展首发,成为“中国式大健康战略发展和科创惠民”丛书之一,帮助工作繁忙的家长、学业繁重的患儿,尝试除吃药打针之外的新手段。

主创团队在上海书展。

【长期使用药物有副作用也不除根】

“在临床诊疗中,我目睹过太多哮喘患儿的人生轨迹被改写。”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主任委员杨永清教授表示。比如,凌晨急诊室的刺眼灯光、激素药物带来的生长迟滞,以及运动场上被迫退场的身影。

杨永清也是这部新书第一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实验中心主任王宇的导师。他认为,临床应当反思的是:当现代医学将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基石时,是否遗忘了《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谆谆教诲?而当标准化诊疗方案成为主流,是否忽略了《小儿药证直诀》“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体质特性?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疗副主任冯俊涛教授也见过太多哮喘孩子的痛苦。“他们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看着就让人心疼。”冯俊涛说,更让人揪心的是,哮喘是个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很多家长对长期用药有顾虑,孩子也不愿意配合,导致病情反复,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主任医师,冯俊涛认为,现代医学对哮喘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知道它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的气道炎症。但治疗上主要依靠药物,如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古筝曲《白露引》音乐调养配合哮喘治疗。

【减少药物依赖且个性化管理】

这种药物治疗的实际催生出《激活人体"小药厂" 哮喘儿童家庭闭环管理新生态》一书的核心价值——构建“天人相参、中西互鉴”的儿童哮喘调养体系。

包括王宇在内的杨永清团队基于流派传承,从临床出发,通过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发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哮喘新靶标分子TG2,系统构建了源自针灸的靶标发现科学路径。这些科学数据为“以穴代药”的千年经验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注脚,也让“非药物干预”从传统认知升华为科学共识。

冯俊涛则认为,书中强调“穴位疗法+药食调理”的干预策略,听起来好像很玄,其实很有科学道理。研究发现,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减少炎症,这与激素的作用类似。而“药食同源”的理论也与现代研究相符,比如有些食物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哮喘症状。更重要的是,新书提倡“家庭闭环管理”理念,让家长和孩子成为健康管理的“主角”,带来三大好处。

其一是预防为主:哮喘的缓解期比急性发作期更长,但很多家长只关注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而家庭闭环管理强调在缓解期也要积极预防,避免病情反复。其二是减少药物依赖:通过穴位疗法和药食调理,可以减少激素等药物的用量,降低副作用,尤其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三是个性化管理:结合孩子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让治疗更精准有效,而且可操作性强。

王宇科普儿童哮喘防治。均 徐瑞哲 摄

【智能体配合药食同源调养哮喘】

为此,王宇与合作者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主要传承人陈艳焦坚持文化引导,定制“商”调音乐调养+穴位+中药药食同源调养,以及专属智能体加持,为哮喘儿童打造日常家庭闭环管理新生态。

未来,哮喘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炎修复能力,让身体成为自己的“小药厂”。王宇科普解释称,这里的“小药厂”,指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通过穴位疗法和科学食疗的双重干预,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能够激活人体“小药厂”的调节机制,产生类似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帮助身体实现自我修复与平衡,开启从内而外的健康革命。

这部著作为共同对抗哮喘提供实用指导,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穴位刺激的治疗方案、如何制定个性化的食疗计划,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以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其主要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哮喘儿童(3岁以上)、青少年定制,亦适用于成人哮喘患者日常调养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以“中国式大健康战略发展和科创惠民丛书”为背景的大健康讲堂第一讲,即“中国式大健康,走向未来”在沪开讲。新书撰著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人工智能培训中心联合研发,基于药食同源调养儿童哮喘的智能体也同步推出。

原标题:《哮喘儿童不用药怎么治?穴位疗法+食疗调理,激活人体“小药厂”》

图片来源:徐瑞哲 摄

题图说明:新书著者等为家庭读者签名留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