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新年贺词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34:00    

施郑理

新年贺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独特呈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立意高远,情感真挚,犹如黄钟大吕,奏响了时代强音。贺词始终贯穿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兼收并蓄、胸怀天下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实践,全面展现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2013年以来,12篇贺词篇篇情真意切、如沐春风,散发着清新的时代气息,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鼓舞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士气。

展现对“两个结合”创新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文化“有根”“有魂”“有力”才有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深层结构,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断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能深刻感受到“两个结合”所催生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有效增进文化自信。文化是人类基于实践重构过去、建构当下和筑构未来的能力。因此,脱离实践的文化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种文化自信既展现在“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河西走廊穿越千年、历久弥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的魅力之上,也体现在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之中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经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就获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源源不绝的实践经验。从“全面小康、摆脱贫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逆全球化斗争,从科技引进消化、学习模仿到科技自立自强,从活力四射的“村超”“村晚”到渐成风尚的低碳生活……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新气象,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为新的文化生命体建构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淀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非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辩证批判、兼收并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有根”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化基因,闪烁着先贤们的智慧灵光,拥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积淀为中华文化最深沉的力量。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一经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就被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所激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叙事“霸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命也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实,再也不是游荡在欧洲上空的文化“幽灵”,而是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脉”。实践表明,“结合”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了文化主体性塑造。

凸显对自强不息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为“健”,亦曰“刚健”。人应该效法天这种运行不已的品格,而自强不息。“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而且传统文化还强调“不息”,即不懈努力。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这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生命力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逐渐演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斗争意志、斗争精神和斗争品格,凝聚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时代精华。

演化为共产党人坚定的斗争意志。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它逐渐演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意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等目标而不懈奋斗。奋斗创造奇迹,本质是文明能量的裂变。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恰如大禹治水时“凿山导水”的决绝;粤港澳大湾区涌动的创新浪潮,正与海上丝路的千年帆影共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这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生命力,在新时代更是彰显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意志之中。

升华为共产党人坚定的斗争精神。坚持不懈奋斗、进取、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文化自信的深层动力机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体现。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因为“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大家要充满信心”。压力催生创新的“动能”,封锁倒逼自强的觉醒,挑战化作超越的蓄力一跃。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我们都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天斗地、实干苦干、攻坚克难、愈挫愈奋的斗争姿态和斗争精神。

内化为共产党人坚定的斗争品格。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偏离的理论立场。唯物辩证法把斗争性看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打破任何条件限制贯彻下去的趋势,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治组织,天然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何其艰辛又何其伟大。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新征程上,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弘扬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的斗争品格,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排除一切干扰努力向前。

充盈对综合国力支撑的文化软实力的底气

有实力才有文化自信。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软实力”,靠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之外的“硬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饱含深情地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的骄人成绩,展现了中国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日新月异地创造、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充盈对新时代综合国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对新时代文化产生基础实力信心十足。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有什么样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迟早会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如农耕文明催生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工业革命重塑理性与创新精神。文化从不是虚浮的倒影,而是经济土壤中开出的生命之花。良渚玉琮的礼制、敦煌壁画的融合、六尺巷的谦和,皆源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实践。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在追求物质文明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2篇新年贺词四次提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即2017年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2019年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2022年预计超过120万亿元,2024年预计超过130万亿元。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建立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向世界昭示中华文脉中流淌至今中国精神的力量,展现了惊人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分享了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示了美轮美奂的“中国印象、中国风采”。

对新时代文化发展强劲动力深信不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人化,是主体追求自我实现过程反映或反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文化或许与物质生产发展不一定同步,但迟早会做出反映。文化对物质变革的回应,或如惊雷骤起,或似细雨润物,终会在时光的褶皱里完成一场庄重的共鸣。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确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历史长河川流不息,文化从不被动追随物质车轮,而是以独有的韵律沉淀、发酵,最终迸发出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尽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一定同步,但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今日之中国正以硬核实力为砚,以文化自信为墨,书写着一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舞的不朽传奇!

饱含对中国梦彰显的文化想象力的憧憬

有梦想才有未来,有未来才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华民族自古秉持“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高扬“胸怀天下”的社会担当,憧憬“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从新年贺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梦对这些瑰丽文化想象力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感受到中国梦蕴含的深厚文化自信和深沉道义力量。

对“人民梦”和党坚持人民至上政治定力的坚守。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没有偏离这个初心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到“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政治信仰彰显;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到脱贫攻坚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政治承诺兑现;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到肩负全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政治担当……新年贺词中“人民中心”“人民幸福”“人民创造”“人民共享”“人民期待”等对“人民点赞”溢于言表的语词俯拾皆是,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和深切关怀,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对“复兴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道义感召力的笃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彰显人类文明的道义力量。基于道德力量的文化自信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所说:“2022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共产主义道路的当代实践,坚持“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优势,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的深刻认同和当代执着实践。

对“大同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方协同力的推崇。中国梦是一种联通世界、美美与共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梦汇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始终坚持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以博大情怀关照人类命运”,致力于消除偏见分歧、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引领“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愿同各国一道“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始终坚持以真诚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齐心协力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和发展,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预测的那样: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只有中国的文明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华夏五千年文明长河奔涌不息,文化自信就是这条长河的源头活水。历史文脉的雄浑厚重与时代精神的深邃灵动,在习近平总书记12篇新年贺词中交相辉映,将民族复兴的雄关漫道照得光明通亮。新年贺词带我们广泛了解了中华文化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生命力和存在价值,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强国复兴新征程上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普遍意义。

(执笔人:刘兴云 鄢雨欣)

原文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