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关税措施。
首先,美国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关税,于4月5日生效;其次,对数十个被美国政府认定为对美贸易不公的国家加征两位数的“对等”关税,于4月9日生效。
这些关税将适用于超过100个贸易伙伴,包括欧盟、中国、英国和印度。其中,针对中国商品在此前20%的基础上额外征收34%的关税,累计达到54%的关税税率;针对东南亚各国也有较高的关税,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关税税率均超过40%;而欧盟、日本、韩国等美国过去的传统盟友伙伴也被加征了超过20%的关税。
过去几周,特朗普一直宣称要实施“对等关税”,如今靴子以超预期的方式落地。
一场更激烈的关税风暴就此来临,由此引发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加速蔓延。
霞光社用两张图表,来呈现这场风暴下的关税变化。

解读:
- 出海东南亚需要重新考量。此次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征税,尤其对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尼、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征收重税,而这些国家过去一直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热门目的地,相当一部分中国商品从越南、印尼流入美国市场。花旗经济学家表示,以中国、越南和泰国在内的亚太制造业国家受到美国关税的沉重打击;并且,特朗普政府针对亚洲一些最低收入国家——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征收高额关税,而这些国家是“中国+1”的热门候选国。重关税使得中国企业将越南、印尼等地作为转口贸易跳板的方式行不通了,出海企业需要重新考量去东南亚的目的的方式。
- “北美关税同盟”可能是特朗普政府的下一步计划。对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输美产品,符合美墨加贸易协定优惠条件的商品将继续获得关税豁免,墨西哥或将持续作为中国企业触达北美市场的关键跳板国。然而根据相关人士分析,特朗普政府后续或许会组建所谓的 “北美关税同盟”。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所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实行零关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外实施统一关税。毕竟若美国对所有国家加征关税,日本、韩国、欧盟等美国的贸易伙伴,极有可能借道墨西哥进出美国,使其成为货物中转的关键节点。如果“北美关税同盟”计划实施,那么试图借道墨西哥触达北美市场的中国出海企业将岌岌可危。
- 跨境电商将迎来持续阵痛。在加关税的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宣布终止针对中国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将征收30%的关税或者25美元每件的关税(6月1日后将上升至50美元每件)。具体看,取消T86后,800美元以下包裹需转用T11清关模式,需缴纳固定2.62美元/票的MPF(商品处理费)及货值×税率关税。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的“小批量、多批次”出口模式也受到直接遏制。
- 出海更注重本地化和品牌化。未来企业出海会更注重当地市场的开发,更注重企业的本地化融入。在商业模式上,出海企业需要也将从单纯的“低价出口”转向“品牌化”的高附加值策略,以抵消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

解读:
- 中国的光伏成关税重灾区。超过270%的关税税率,意味着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美国的窗口期已然关闭,需要考虑对新兴市场的开发。
-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遭遇整体打击。从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到整车、新能源汽车,关税税率已经从近乎50%到100%,高关税将切断中国汽车对美出口,并促使中美的汽车供应链进一步走向脱钩断链。
- 传统制造业出海迫在眉睫。服装纺织业、工程机械、钢铝制品都属于制造业,这些产业也面临不小的关税压力,而普遍加税使得过去的转口贸易无法持续,只能进一步走向海外多元市场,深耕当地。
- 关税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走向“硬脱钩”。花旗银行分析师表示,美国最新发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小额豁免”政策终结、芬太尼关税和先前存在的关税,实际美国对华关税率将达到 65%。 超过了特朗普在选举期间的威胁,并使两个经济体之间“硬脱钩”的可能性加大。
对外贸企业而言,新关税政策正在形成三重冲击:首先是关闭出口通道封锁市场,其次是切断转口贸易造成供应链割裂,最后以重税推升企业成本、压缩生存空间。这一套组合拳之下,几乎终结了外贸企业的旧生存方式,加速倒逼中国企业构建“技术自主+市场多元+区域协同”的新生存模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霞光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