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册亨山峦,翠绿间跳动着改革的韵律。无人机掠过茂密的杉树林,沙沙枝叶下,黄精、芍药、三七等中药材肆意生长。许多林农获得了生态产品经营权证和不动产权证,山林资源真正变成资产。
作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黔西南州册亨县以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笔,深入落实“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林改+国储林”发展模式,打造立体生态产业激活“绿色富矿”,再绘“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新篇。
册亨县林业产业一角。叶方杰 摄
明晰权属 唤醒林业“沉睡资本”
“有了这些证,干啥都踏实有底气。”何林勇摩挲着几个“绿本本”“红本本”,过去18年承包荒山的场景恍如昨日。
时间回到2007年。何林勇看中木材市场行情,回到册亨县八渡镇团丰村务林。恰逢第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火如荼开展,他与2万户农户一起领到自己的林权证。
绿色的林权证,让何林勇信心十足,“多买苗、常种树”成为日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了新的烦恼:林业经营周期长,管理成本大,造林资金严重不足。
何林勇算过一笔账:能够采伐两轮的桉树,生长周期需要5至7年。除去土地租金之外,第一轮种植成本每亩要2000元,第二轮种植成本每亩也要1000元至1200元。
“这个问题,今年终于有着落了。”几个月前,作为首批办理生态产品经营权、不动产权的个体林农,何林勇凭借两个证从银行申请到250万元贷款,用于4000亩林地的管护投入。
这一利好源于册亨县推行的“三权分置”改革——在落实集体林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让林地资源变身可流转、可抵押的“活资产”。
小小的“红本本”,不仅破解资金难题,还为林农发展林下种植、森林康养等多种林业经营提供凭证。“围绕林权确权登记、监管、流转、评估、抵押、处置、调处、退出等方面进行流程再造、系统优化,有效完善权益保护和互利共赢机制。”册亨县林改办主任徐远杰说。
规模经营 重塑林区生产方式
走进册亨县万重山景区百果园基地,林下套种的灵芝、黄精等药材长势喜人。森林的另一头,工人们则忙着铺设文旅步道。
“基地在种植中药材的同时,开展林下养殖,延伸打造药旅研学游基地。”谈起基地发展,贵州省耘盛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小虎目标清晰。
“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等产业,实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和多方共赢。”册亨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勇说。
林小虎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流转了将近2000亩国储林,同时用更多合作方式,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流转林地经营权。”林小虎说。
企业逐绿而行,群众共享林改红利。册亨县秧坝镇福尧村村民王常国将67亩林地流转为国储林,一次性获得50多万元流转费,“每5年还会发一次补贴,每亩能有120元。”村民张德利不仅流转了自家的林地,而且参与林下经济项目务工,“每天能有一两百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好!”
“林改+国储林”模式,将林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成为册亨林改的又一突破口。如今,册亨国家储备林累计收储面积10.5万亩,带动2088户林农参与项目。
多元发展 打造立体生态产业
“家门口的油茶基地套种中药材,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册亨县弼佑镇落江村村民覃国兴说话间,身后的万亩油茶示范基地郁郁葱葱,枝丫间挂满了小果实。
去年以来,弼佑镇整合资源,完成油茶低产林提质增效改造20余万亩。油茶产业盘活了闲置土地,“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模式带动村民就业。
这片山林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当地充分利用油茶林的多层立体空间,在林下套种天门冬、黄精、淫羊藿等中药材,打造“油茶+中草药”立体生态产业。
过去普通的山林,变身为“树上结油、林下生金”的立体农场。“油茶果企业收,中药材合作社包销,一亩地赚两份钱。”落江村村民覃福春借机盖起了崭新的房屋,与他一同受益的还有2万余户林农。
以50余万亩油茶和100余万亩杉木作为改革突破口,册亨县探索“一林多收”的生态立体产业还在拓展。
在巧马至板坝一线依托工业园区打造林产品加工产业带;在北盘江打造册亨县巧马镇乡村振兴农旅体特色产业带;在北盘江流域依托低热河谷气候带打造精品水果产业带;在秧坝至弼佑一线依托现有油茶资源打造木本油料林产业带……
林子还是那片林子。不同的是,册亨已经建成林下中药材产业带、林下食用菌产业带,打造了4个“林业+”示范基地,130个林业项目按下产业发展“加速键”,累计综合利用林地面积达21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近7亿元。
正如册亨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顺弘所说:“由林权改革催生的绿色变革,正让青山更绿、林农更富、生态更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恒 宋洁 匡奇燃
编辑 李娟
二审 赵昆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