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接待游客95.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亿元——清明假期花溪文旅市场“春意盎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22:57:00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贵阳市花溪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再次成为省内外游客踏青赏春的热门目的地:从十里河滩的金色花海到花溪公园的音乐盛宴,从天河潭的生态体验到孔学堂的文化浸润,花溪区以“自然+文化”双轮驱动,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春意盎然的文旅盛宴。

据初步统计,清明假期花溪全区共接待游客95.28万人次,同比增长12.9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18.84%,两项核心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展现出强劲的文旅消费活力与区域旅游吸引力。

蒋义 摄

自然景观魅力绽放 十里河滩成“人气打卡地”

清明时节,花溪十里河滩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公园内油菜花海如金色海洋般铺展开来,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的绝佳背景。清澈的溪流、郁郁葱葱的绿树与蜿蜒的步道相映成趣,湿地丰富的生态系统还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为游客提供了观察自然、亲近生态的独特体验。

无论是沿着河边步道欣赏流水潺潺,还是在山边步道感受骑行的魅力,不同的路径选择都能享受到不同的风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

“太美了,鲜花绿树美不胜收。”清明节三天,游客王宣一家选择来到花溪度假,“十里河滩是我们花溪此行的第二站,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从市区过来地铁能直达,交通非常方便!”

由于十里河滩面积很大,跟王宣一样,不少游客选择公园里的布依村寨麦翁古寨作为休息与就餐点,寨内民宿及农家乐迎来客流小高峰。在位于麦翁古寨的入口处的梓木山庄,每到中午时分就几乎座无虚席。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就餐体验,店内用鲜花布置一新,店长田乾忙前忙后招呼着顾客,“春季气温回暖,来十里河滩的游客越来越多,像节假日这样的高峰期,我们山庄一天下来要接待两三百人。”

绿草如茵,溪水潺潺,春风习习。作为花溪区清明旅游的“人气担当”,十里河滩湿地公园不仅满足了市民游客踏青赏景的基本需求,园内精心设计的游线和服务设施,提升了游客体验品质。在青山绿水间尽享当地美食,让喜欢旅游的王宣也竖起大拇指,“十里河滩,值得一游!”

流行摇滚激情碰撞 花溪公园化作音乐海洋

4月5日晚,花溪公园音乐广场上,春风轻拂,樱花纷飞,一场别开生面的路边音乐会在此上演。流行与摇滚的激情碰撞,让整个广场化作音乐的海洋,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和游客驻足欣赏。

音乐会在一曲充满力量的摇滚民谣《我还年轻》中拉开序幕,主唱在观众的掌声中登台,嗓音沙哑而深情,引得台下观众轻声跟唱。“这首歌让我想起刚毕业时的自己,迷茫但充满冲劲。”29岁的李越举着手机录像,眼里闪着光,“没想到在公园散步还能遇到这么棒的现场演出,值了!”

《无人的海边》的浪漫旋律让情侣们依偎在一起,沉浸式感受着春日浪漫。而《红日》的前奏一响,全场瞬间沸腾。带着孩子来散步的张阿姨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这首歌我年轻时天天听,现在再听到,还是觉得热血沸腾!”

歌手莎莎、周云昊以及乐队队员们的精彩演绎一次次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现场的热闹氛围唤醒了观众身体里的每一个快乐细胞,大家晃动着手中的荧光棒,不时跟着音乐一起摇摆、一起欢呼,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音乐会尾声,《失恋阵线联盟》的欢快旋律让全场变成大型蹦迪现场,大家在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声中扭动起来,连观众中五岁的孩子也加入了这场狂欢的阵营。

晚风渐凉,音乐会散场,但观众的讨论仍未停歇。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商量着下周还来,而公园的长椅上,有人戴上耳机,继续循环今晚的歌单——这场意外的音乐邂逅,已然成为许多人春天里最鲜活的记忆。

穿越时空对话 孔学堂探寻黔地声腔密码

清明假期的孔学堂,已然成为黔地文脉与中华文明的交响之地。

4月4日-6日,一场“心香清明 情怀家国”2025(乙巳)年清明节传统文化活动在孔学堂举行。活动以“清明节”为根,“致良知”为魂,“屯堡家国600年”为脉,分为“礼·思·行”三大篇章,打造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精神盛宴,吸引了三万余名市民游客参与。

通过多元文化展演和互动体验,开展系列屯堡地戏、侗族大歌、舞台剧、阳明文化体验等活动,将节气文化、心学思想与本土艺术串联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文化展演的舞台上,作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屯堡地戏,与国粹京剧、侗族大歌同台竞秀,地戏面具下的铿锵傩腔,京剧水袖中的千年程式,侗寨鼓楼旁的天籁之音相互交融,奏响了黔地声腔与东方曲韵的春日交响。

图片源自孔学堂

活动现场设置了阳明文创专区,将龙场悟道的玄妙融入竹骨伞、汝窑品茗杯、香薰等雅物,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在民俗体验区,家长与孩子开展亲子共绘,学习不同的民族技艺,在手工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不是陈列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江河——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破界,方能永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贵阳孔学堂作为省级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平台,依托教化、研修、传播三大功能,持续深化‘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建设。”孔学堂推广部部长翟佳表示,今年清明假期孔学堂奉上的集文化融合、非遗活化和家国情怀于一体的清明节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动手体验(礼)、动情思考(思)、身体力行(行),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