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习近平与美丽中国建设丨心怀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陕西省干部群众访谈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23:23:00    

‍‍‍‌‍‍‌

采访组成员:刘毅 陈文波 刘君 龚仕建 郑智维 刘烨烨 朱浩铨

采访对象:

李 洋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村委会副主任、秦岭生态巡护员

孟如意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文旅局副局长,曾任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

曹艳萍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委书记

郭建顺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

秦岭牛背梁主峰巍峨耸立,云雾缭绕。山峦起伏间树木葱茏,清风拂过,松涛阵阵,尽显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

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曾经,秦岭北麓冒出许多违建别墅,大片森林绿地遭受人为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自秦岭违建专项整治以来,陕西省始终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彻底整治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

站在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习近平总书记眺望秦岭牛背梁主峰,思绪放在了更广阔的历史和时空坐标上:“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调,是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线,是生物基因库,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随行的有关负责同志说:“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根子就是腐败啊!”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从今往后,在陕西为官,首先要了解这段历史、这个教训,警钟长鸣,明白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切勿重蹈覆辙。

近年来,陕西省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系统治山”,推动秦岭生态环境发生了全局性、跨越式的变化,实现了秦岭由“乱”到“治”的深刻蝶变。

漫步在秦岭山间小道,眼前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耳畔是潺潺溪流和清脆鸟鸣,脚下是松软的落叶。作为我国生态功能完备的顶级生态空间,秦岭已成为许多人心目中山美水美生态美的“诗和远方”。

秦岭生态保护是一场关乎文明传承的持久战。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持续巩固整治成效、完善长效机制,秦岭定将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持续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图/郭朋勃)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我们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采访对象: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村委会副主任、秦岭生态巡护员李洋

采访组:为什么选择做一名秦岭生态巡护员?巡护员的日常工作内容有哪些?

李洋:日常巡护,我要对可能出现的乱搭乱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及时汇报。类似这样的巡护,我每天要花3个多小时。

我们村共有25个生态巡护员,巡护范围126平方公里。在开展巡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给村民和游客宣讲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宣讲生态保护的法规、知识,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认识,共同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

选择做巡护员,主要是出于责任感、使命感。秦岭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称赞我们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听到总书记的称赞,我感到很骄傲,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生在大秦岭、长在大秦岭,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义不容辞。保护好秦岭,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家,保护好我们的未来。

采访组:除了日常巡护,你还参与过哪些与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的活动?有哪些让你特别难忘的事情?

李洋:除了日常巡查,我还参与过不少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有关的事。例如,每年春天,我们会组织到山上植树,确保山越来越绿。每个月,我们还会组织志愿者巡查清理河道,让河水更清、河岸更美。

难忘的事情很多,我分享一件救助野生动物的事情。那是2021年,我们巡逻的时候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鹿,腿摔伤了,流了很多血。我们立刻联系野生动物救助站。在救助站专业人员指导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小鹿安放好,在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之前一直守护在它身边。看到小鹿被带走进行救治,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终南山寨景区里的度假酒店绿树掩映,景色宜人。

采访组:请结合你的切身感受,谈谈秦岭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是否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李洋:秦岭生态环境的改变,我有直观感受:山上的树越来越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日常巡护中经常能看到野猪、黄羊、红腹锦鸡,保护站的红外相机还拍到过羚牛。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朱家湾村就坐落在山窝里。秦岭生态的改善,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出生于1989年,小的时候,朱家湾村很穷,父母将山里挖来的野菜做成酸菜,全家可以吃上一个冬天,村民们大多以上山采药、伐木为生。然而,这样既破坏了生态,也没能让村民摆脱贫困。在我们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老林头,穷山沟,吃的石蜡菜,点的松树油,有女莫嫁老林头。

这几年,我们从绿水青山中找到发展机遇,搞农家乐,卖土特产,发展乡村旅游业,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空气更清新了,水也更干净了,大家的日子过得更舒服了。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好秦岭的青山绿水,游客就会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村民们日子过好了就会自发地保护秦岭生态:主动参与春季植树,主动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发现有人破坏生态环境会马上制止。

采访组:你在巡护中使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科技的发展对巡护工作有哪些帮助?

李洋:守护秦岭生态,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加持。

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可以极大提高巡护效率。例如,利用网格员APP,能够准确定位。如果在山里迷路或受伤,救援人员能快速找到我们。

安装在秦岭的红外相机等智能监测设备,可自动监测野生动物和非法闯入的人。通过影像,能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违法活动的规律,巡护起来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

从监测和巡逻方式看,未来还有提升的空间。无人机的使用,可大大拓展巡查范围,快速发现森林火灾隐患及破坏生态的行为。如果能用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就能更快地发现问题。

孩子们在朱家湾村终南山寨木工学堂体验。

采访组: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请谈谈你对“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理解。下一步,怎样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李洋: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作为秦岭生态卫士,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责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把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工作干好。

在日常巡护和监管中,我要以身作则,按照要求认真巡查,发现有人破坏生态环境立即制止、上报,守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

做好巡护的同时,还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向周围的人和游客宣传法律法规,宣传保护秦岭生态的重要性。自己也要不断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学习掌握新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我时刻谨记,努力当好一名合格的秦岭生态卫士”

采访对象: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文旅局副局长,曾任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孟如意

采访组: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陕西商洛市柞水县,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请你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关于秦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是怎样阐述的?给你留下怎样的深刻印象?

孟如意: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5年,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2020年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商洛市柞水县,首先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柞水位于秦岭南麓,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这里的溪水流到汉江,再汇到丹江口水库,从丹江口水库流出的一泓清水一路北上,送到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从羚牛谷离开后,乘车来到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远眺秦岭牛背梁主峰,听取陕西省吸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抓好生态保护等工作汇报。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峰林壮观

采访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请介绍一下这个“天然氧吧”的情况。

孟如意:羚牛谷通往秦岭主峰牛背梁主梁,全长3.7公里。这里森林密布、溪水清澈,处处是美景,栖息着红腹锦鸡等野生动物,生长着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山谷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到8000至10000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羚牛谷所在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于1980年陕西省政府设立的“柞水羚牛”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秦岭东段,长安、柞水、宁陕三县(区)交界处,占地1.6万多公顷,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西安和陕南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秦岭保存相对完好的天然林区之一,更是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保护区内,山地风光优美,有云海、雾凇等气候景观观赏地,还有冰川遗迹、石林、草甸等自然景观。因为保护区环境越来越好,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来这里感受秦岭山水。

采访组:你曾参与过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工作,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孟如意:在工作中,我和同事们严格落实秦岭生态保护政策,规范景区、民宿、农家乐的经营行为,保护秦岭生态和发展康养旅游实现了良性互动。牛背梁脚下的朱家湾村被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为守卫好大秦岭,我和同事们一起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督促景区完善生态环境方面的管理制度,修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作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我通过做义务讲解员等方式,为近万人次宣讲了秦岭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和知识。

秦岭红豆杉(图/郭朋勃)

采访组:在秦岭生态保护工作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孟如意:最困难的是怎样平衡群众的生活改善、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从前,村民靠山吃山,为了换取基本的生活所需,过度向秦岭索取,在山上砍树、捕猎、采药……这些做法对生态造成了破坏,群众也没能摆脱贫困。

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起来,村民办起农家乐、建起民宿。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群众会自觉地维护秦岭的生态环境。现在,溪水是清的,山是绿的,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更美观。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朱家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原来是柞水县最穷的村庄。生态旅游搞起来后,现在是全县最富裕的村之一。通过康养旅游,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找到致富的机会。

采访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体会和感悟。你将怎样切实践行好总书记的嘱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孟如意:秦岭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国之大者”,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我时刻谨记,努力当好一名合格的秦岭生态卫士,既要做秦岭生态的保护者,也要做生态理念的宣讲者,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保护秦岭生态的郑重承诺。

就我所在的文旅行业而言,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和康养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积极发展康养旅游,培育特色农产品来充实游客的后备箱,培训一批民宿管家,让更多人来到柞水共享秦岭山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群众在康养旅游产业中找到就业致富的机会,反过来,群众也会自发自觉地保护好秦岭的绿水青山。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自觉担当职责使命,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

采访对象: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委书记曹艳萍

采访组:在秦岭生态保护修复这项重大任务中,地处秦岭核心区域的柞水县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曹艳萍:柞水全域处于秦岭腹地,是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秦岭国家公园核心区。

地处秦岭核心区域的柞水,肩负着政治、保护、发展三重责任:

政治责任方面,我们始终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把秦岭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增强秦岭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保护责任方面,我们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设立“4·20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全面推行县镇村三级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常态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动态整治清零“五乱”问题,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发展责任方面,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康养旅游、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最大限度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地栽木耳基地(图/张楠)

采访组:为保护和修复秦岭生态,柞水县制定了怎样的规划?实施了哪些举措确保政策法规扎实落地?

曹艳萍:近年来,柞水县编制实施《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柞水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柞水县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文件,有效衔接国土空间等各类规划,一体推进全域保护和分区管控,率先在商洛市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和勘界立标。

在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各项规划和政策法规落实方面,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在学习宣传方面,我们将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新部署新要求及各项政策法规,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必学内容、县委党校教学培训的必修课程,搭建“线上+线下”解读宣传平台,推动政策法规直达基层、深入人心。

在推进落实方面,我们提出“在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上走在前,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干出彩”等重点任务,对标完善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用力抓好工作落实,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在责任传导方面,我们不断夯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属地责任,明确县镇村三级林长261人、河长197人、田长101人,选聘生态护林员1106人,严格执行“双查”机制,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守护秦岭的绿水青山。

采访组:在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过程中,柞水县是怎样牢记“国之大者”的?

曹艳萍: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考察时告诫我们,“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自觉担当职责使命,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更好支撑柞水高质量发展。

我们牢记嘱托担使命,建立“4·23学习日”制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重温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在柞水作出的重要指示,成立了秦岭生态保护局,完善了县镇村三级网格监管机制,建成了秦岭生态大数据平台,用一项项制度、一件件工作践行“国之大者”,牛背梁、金米村入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先后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

我们常抓不懈护生态,严格执行“查人先查事、查事深查人”和有奖举报等制度,零容忍打击秦岭“五乱”问题,持续巩固小水电、农家乐和秦岭违建整治成果。目前,柞水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16%。2024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优良天数、综合指数、PM2.5浓度3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长序榆、翅果油树、秦岭冷杉3种共90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苗在柞水回归野外,牛背梁云海、雾凇入选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朱家湾村巴山冷杉古树群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首次出现在柞水。

我们绿色发展向未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柞水木耳、康养旅游、抽水蓄能等一批绿色循环产业项目,全力抓好国家环境健康管理、全域森林康养两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目前,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超过53亿元,位居全国木耳行列第一,牛背梁晋升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朱家湾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曹坪抽水蓄能电站落地建设,绿色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柞水县城全景

采访组:展望未来,柞水县对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有怎样的长远目标?还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曹艳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健全完善秦岭生态保护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奋力绘好生态柞水新画卷,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努力。

我们将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严格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管理制度,持续打好“五乱”问题常态查、集中纠、回头看的“组合拳”,全面加强从产业准入到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跟进核查整治疑似问题图斑和群众信访举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将紧抓不放攻坚污染防治,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坚决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战役,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制,推进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等专项整治,创建清洁小流域和幸福河流,强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修复,持续加大羚牛、秦岭冷杉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强化古树名木普查建档、管护巡查、“一群一策”等保护措施,严厉打击非法捕猎、非法交易等行为,全域推进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健全完善森林防火、扑救、指挥、保障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力。

我们将久久为功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矿产资源、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康养旅游、生物医药、现代材料和清洁能源“五大产业”。同时,建立绿色金融项目库和企业绿名单,动态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探索开展能耗交易、水权交易、林业碳汇、绿色金融等转化试点,加快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项目落地建设,抓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新风尚。

“秦岭生态环境之所以稳定向好发展,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

采访对象: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郭建顺

采访组:在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陕西省近年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

郭建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就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8年7月至10月,在中央派驻专项整治工作组的指导下,陕西全面彻底整治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拆除违建别墅1185栋,没收9栋,达到了政治上查清、整治上彻底、长远上规范的目标。同时,对西安以外的涉秦岭其他5市违建别墅开展全面整治,合计拆除202栋263套,没收52栋74套。

自秦岭违建专项整治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系统治山”相结合,扎实开展动态排查整治,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不断健全常态长效保护机制。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截至目前,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区域面积持续稳定在99%以上,5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汉江、丹江、嘉陵江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2%,林地、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面积达89%。

通过多年努力,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叶草在秦岭海拔2700米以下的区域被首次发现,秦岭大熊猫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朱鹮和秦岭石蝴蝶由“濒危”发展到“壮大”,羚牛、金丝猴的数量也增加到超过5000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绿花杓兰和扇脉杓兰首次现身秦岭,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和棕色大熊猫再次出现。

采访组:秦岭生态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重点整治走向系统治理的典型案例。请结合秦岭保护的体系建设,谈谈秦岭是如何实现系统治理的。

郭建顺:在生态环境部统筹指导下,环秦岭地区“六省一市”相关部门建立起秦岭生态保护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共同下好秦岭生态保护“一盘棋”。

陕西省委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省人大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省政府印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每年召开秦岭保护工作会议,总结工作、部署任务、推动落实。

高位推进的同时,陕西还坚持“条例护山”。2008年3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省市县三级均成立秦岭保护委员会并下设日常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力量,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秦岭保护工作格局。

在秦岭保护和发展方面,形成了“1+6+N”的保护规划体系。2020年7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印发,涉秦岭6市市级保护规划和省级8个专项规划完成编制印发。

为实现智慧管山,陕西推进秦岭“天空地网”一体监测,打造了定期全域遥感监测、定点实时视频监控、远程无人机巡检、现场网格员核查的点线面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秦岭保护智慧监管体系。

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秦岭核心保护区98%、重点保护区77%、一般保护区22%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小水电、矿山、尾矿库、农家乐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夏季流水潺潺,生机盎然。

采访组:秦岭生态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协调合作。你所在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承担着怎样的职能,与其他部门开展过哪些合作,有哪些协调机制?

郭建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方面。具体来说,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矿山尾矿库治理、农家乐日常监管和规范发展等多个方面。

秦岭生态保护涉及的领域多,需要全省上下各层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同向发力。省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涵盖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等38家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日常工作,概括地讲就是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

近年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切实加强部门间协作联动,不断提升秦岭生态保护工作质效。例如,联合省纪委监委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暗访检查,移交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线索567条。联合省财政厅印发《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纵向综合补偿实施方案》,近3年累计向县区下达补偿资金1.3亿元。

采访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驾护航。请结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谈谈制度建设在秦岭生态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郭建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为一座山脉开展综合立法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制定,旨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从立法理念看,从之前的“限制开发”转变为“保护优先”。2019年,条例修订时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对应修改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扩大了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的范围。

在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新修订的条例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改为“产业准入清单”,秦岭核心保护区不得进行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重点保护区不得进行与其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开发建设活动。在符合产业准入要求的基础上,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必须先规划后建设,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

为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监管责任,条例专门增加了“监督管理”一章,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监测、监管体系,强化基层执法、综合执法。例如,规定秦岭区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秦岭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下降或者未完成秦岭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改善目标地区的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为促进秦岭生态环境治理方式转变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根基,提供了法律遵循。

采访组:在平衡秦岭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陕西省有哪些好的做法或经验?如何牢记“国之大者”?

郭建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陕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2021年,《陕西省秦岭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发布,以产业准入为抓手,推动秦岭区域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

对陕西而言,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既是使命所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2024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西安为例,在加强峪口峪道管理的同时,该市深入挖掘秦岭生态人文价值,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2019年以来,每年进山游客约8031.6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22.6%。2024年,沿山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20307.8元,较2018年增长58.5%。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面,陕西已在涉及秦岭区域的6个地级市全面展开。比如,商洛市将生态资源和生态要素转化为信用额度,创新开发了核桃贷、茶农贷、木耳贷、两山贷等10个产品。

采访组:在秦岭生态保护中,公众的参与情况怎样?怎样鼓励更多人参与秦岭保护工作,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郭建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陕西高度重视公众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拓展群众参与秦岭生态保护的路径和渠道。

通过宣传引导,陕西将秦岭保护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干部群众真正守好政策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持续组织业务骨干培训,普法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为发挥专家智库的参谋作用,陕西成立了省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课题研究30余项,连续4年发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年度报告》,连续5年印发《秦岭生态气候公报》。

为引领广大青年在秦岭保护中挺膺担当,我们联合团省委每年举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论坛”活动暨秦岭环保志愿行动示范活动,累计近6万人参与。

此外,我们还印发《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举报奖励机制》,累计接到举报线索932条,近3年共发放举报奖励资金50多万元。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关心秦岭、爱护秦岭、敬畏秦岭的浓厚氛围在陕西全省逐步形成。

采访组:回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的历程,你有哪些感悟和体会?

郭建顺:秦岭生态环境之所以稳定向好发展,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

实践证明,只要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去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必然能做出成效;只有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

我们深知,只有树立起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导向,才能有效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如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对长期影响秦岭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特别是涉及复杂利益关系的突出问题,我们不存侥幸、不作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以刀刃向内的决心进行全面彻底的排查整治。

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我们努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在陕西境内,秦岭总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约占省域面积的28.6%。针对秦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相对落后的实际,陕西通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以低碳、绿色、循环为方向,探索发展了低碳经济、高效有机农业、绿色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让秦岭区域的500多万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

(来源:民生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