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转型,一场永不停歇的突围|六盘水锚定产业新赛道激活发展新脉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7:44:00    

5月10日,主题为“氢启凉都·绿动贵州”的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在六枝特区举行,标志着六盘水在构建氢能全产业链上迈出关键一步。

现场,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投入试运行。同时,100辆49吨级氢能重卡及4辆8.6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投运。

5月10日,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试运行,49吨级氢能重卡正式投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新车操控体验特别好,配置很高,更节能环保。”当了10年公交车司机的瞿金娥兴奋地说。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推动氢能、新型储能等发展,更加坚定了六盘水加快布局氢能赛道、乘势而上加速氢能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转型升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老树发新芽”。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六盘水抢抓机遇,聚焦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锚定氢能产业赛道,积极融入成渝“氢走廊”,生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5月10日,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投入试运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产业“一张网”:全力打造重要增长极

六盘水,素有“江南煤都”“十里钢城”的美誉,作为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以及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之一,其原煤、洗精煤、焦炭产量均位居全省首位。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六盘水依托煤炭资源,构建起以煤、电、钢、材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

然而,如同众多传统资源型城市,六盘水也曾深陷“路径依赖”的发展困境,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寻转型之路。

氢能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为六盘水带来了转型契机。六盘水凭借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以及扎实的产业基础,果断抓住机遇,加速在氢能产业赛道上抢占先机。

5月10日,100辆49吨级氢能重卡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正式投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叶思宇评价道:“贵州美锦通过‘以氢促产’模式,推动六盘水从‘煤都’向‘氢城’转型,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堪称传统资源城市转型的示范样本。”

六盘水布局氢能产业的底气何在?早在2021年,六盘水便在全省率先建成投产首个制氢工厂,省内首个加氢站、第一辆氢能公交车以及第一辆运氢管束车也相继投入运营。2024年,贵州省将六盘水纳入“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核心轴,赋予其打造全省氢能示范的重要使命。六盘水顺势编制《六盘水市氢能产业发展方案(2024—2030年)》,从政策层面为氢能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并提供有力保障。如今,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体系在六盘水正逐步成型,未来,六盘水有望成为贵州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实践样本。

5月10日,100辆49吨级氢能重卡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正式投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生态“一盘棋”:加速氢能多场景应用

“我开的这台氢能重卡和传统燃油重卡在动能方面没什么差别,同样能拉3万多斤货物。”驾驶员李介林介绍说,氢能重卡不仅驾驶体验良好,操作性能出色,而且噪音更小,省时省力。

那么,氢能重卡的燃料问题如何解决?在六枝特区,华昱能源LNG加气站发挥了关键作用。

华昱能源LNG加气站站长车猛介绍:“加气站的氢源自隔壁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站内目前设有3台加氢机,每天能够保证为130—150台氢能重卡加注。当三台加氢机同时为3台氢能重卡加注时,大约20分钟就能加满。”车猛还提到,氢能重卡通过氢燃料电池系统发电,利用氢气与空气中氧气的电化学反应产生动能驱动车辆,整个过程排放物仅有水,从车辆运行环节真正实现了零碳排放、零污染,一台车每年可减少超百吨的碳排放。

5月10日,4辆8.6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正式投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六盘水作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运输重卡车辆数量将从当前的约2.75万辆增加至约4万辆,这为氢能重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也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

“开起来很舒服,特别安静,操控性能极佳。”驾驶员何昌超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驾驶起来更为轻巧,在提速、启停以及平稳性等方面表现出色,安全系数更高。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同样以氢气为燃料,通过氢气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再由燃料电池系统驱动车辆,同样实现了零碳排放、零污染。

六枝特区公共汽车运输公司总经理刘鑫介绍:“首批4台氢能源公交车将投入5路公交线路,该线路贯穿六枝城区,客流量较大,能够让更多市民亲身感受氢能出行的便利与环保。”

随着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在多个场景落地生根,“含绿量”正逐步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不动产”。

5月10日,4辆8.6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正式投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发展“一条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六枝特区新窑镇,166万吨硝基水溶肥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桩机起落、吊臂舒展、车辆穿梭、机器轰鸣。该项目由贵州金兰盛锦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约10亿元建设,计划在28个月内建成投用,为延长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建设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贡献力量。

在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同时,贵州美锦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动员“朋友圈”企业前来集群发展,三强新能源、金兰盛锦等8家配套企业先后入驻,填补了六盘水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空白。

六盘水按照能源及能源化工主导产业“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围绕燃料和原料“两条腿”走路,加快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全力推进煤化工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明确了以煤焦化为主的循环发展路径。

目前,六盘水已建成焦化产能600万吨/年,预计到“十五五”期间,焦化产能将达1500万吨/年,每年副产氢气超17亿立方米,可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气源,满足1万辆氢能重卡的应用需求。

5月10日,100辆49吨级氢能重卡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正式投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六盘水布局以贵州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贵州能源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等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板块项目,这正是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全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生动缩影。

转型,是六盘水永不停歇的突围之旅。这不仅意味着产业的重新出发,更是城市活力的再次激活。从煤车轰鸣到氢能流动,从“黑色能源”迈向“绿色动能”,六盘水不仅围绕“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进而向材料转变”的思路推进转型,还不断丰富氢能应用场景,形成闭环式多维拓展。在传统产业与新兴赛道的交织中,“中国凉都”正奋力书写从传统工业迈向现代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顾冰洁 郭立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高发强 杨韬

三审 刘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