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的海安安平中路弥漫着油彩与烟火气的奇妙交融。一面38.9米长的素白墙体前,近30名画师正俯身勾勒。笔尖落处,褐红的李堡麻虾酱在陶罐中泛着油光,琥珀色的糯米陈酒在瓷碗里荡漾微澜,刚出锅的沙岗猪头肉蒸腾着热气,仿佛能穿透墙面粉层飘出卤香。这场由市文广旅局发起的“海安美食墙绘”活动,让整条街道变身露天画廊,吸引众多市民驻足。
清晨的阳光洒在墙面上,画师们已经开始忙碌。“芋头要先用赭石打底,再叠加深褐才能显出层次。”文化志愿者任莹莹将画笔蘸满颜料,在调色盘上轻旋两下。她正与同伴合作绘制一组“海安风味三联画”,雅周芋头的紫灰表皮、麻虾酱的浓稠质感,糯米陈酒的褐釉陶坛在丙烯颜料堆叠下渐次成型。这位从事美术设计的姑娘不时后退两步端详画面:“小时候总看奶奶做麻虾酱,现在想把记忆里的味道凝固在墙上。”
随着作品的逐渐成形,越来越多的市民被吸引而来。家住星海花苑的江浩田带着儿子驻足观赏,孩子兴奋地指着墙上的河豚图案喊道:“爸爸快看!这条鱼要游出来啦!”原本单调的白墙此刻变成动态的“美食地图”,孩子踮脚数着画中的美食种类,父亲则对着老式烧饼摊的墙绘陷入回忆:“和我小时候校门口那家一模一样,芝麻香好像能闻到。”
这场墙绘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成为海安美食文化的生动课堂。老人们对着糯米陈酒的画作讲述传统酿造工艺,年轻人则忙着用手机记录这些独特的城市景观。就连匆匆路过的外卖骑手也会停下脚步,讨论哪家店铺的猪头肉最正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旅产业科负责人韩嘉仪穿梭在人群中,时而协助画家调配颜料,时而向市民讲解创作理念。“这些墙绘将成为永不落幕的美食展览,”她指着一幅金黄色的雅周烧饼图说,“艺术让等待红灯的几十秒也能变成文化体验。”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位画师收起调色盘。近40米长的墙面已然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盛宴:晶莹剔透的河豚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刚出锅的猪头肉仿佛冒着热气,古朴的酒坛里似乎真能倒出醇香的陈酿。路过的市民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有人凑近细嗅并不存在的香气,更多人在画前会心一笑——这些定格在墙面上的海安味道,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完成着从舌尖到心间的文化接力。
“美食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是历史与人文的载体。”韩嘉仪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墙绘这一公共艺术形式,将‘舌尖上的海安’转化为‘视觉上的乡愁’,打破传统文旅宣传的边界。”据她介绍,未来还将围绕海安河豚文化、里下河水乡风情等主题,结合非遗传承和数字技术,打造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让海安故事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通讯员 李仁霞 陆建宇
校对 陶善工